縫合粗幼血管最困難

縫合粗幼血管最困難

【本報訊】一歲小鎧澄經歷12小時的肝臟移植手術後,重拾生機,她是今年接受肝臟移植的最年幼病者。曾在瑪麗醫院換肝團隊服務13年的竺兆豪醫生指,幼童特別是嬰兒移植成人肝臟的手術,較成人接受同類手術增加至少一倍難度,因面對肝臟過大及授者嬰兒的血管太幼與成人肝臟難接駁的情況。

幼嬰肝動脈粗一毫米

竺醫生指過去曾替三至九個月大的幼嬰進行肝移植手術,雖然最理想是幼嬰移植嬰兒肝臟,但近年本港器官捐贈率偏低,令幼嬰要移植成人肝臟。一般而言手術最大難題是嬰兒血管太幼,難與成人肝臟的血管接駁。他解釋完成肝移植後,三類血管是否接上供血是手術成敗關鍵,當中幼嬰的肝門脈血管粗約五毫米,但成人的肝門脈血管粗一厘米;幼嬰肝動脈血管只有一至兩毫米粗,成人則有二至三毫米粗;另外幼嬰的肝靜脈血管約粗一厘米,成人則兩厘米,醫生要將粗幼有極大差距的血管縫合十分困難,需要用幼針及極高技巧,增添手術難度。

他補充另一個難題是成人肝臟較大,即使移植予幼嬰只摘取部份,但放入幼嬰體內後可能會出現過大情況,若勉強縫合傷口「關肚」,可能令肝臟頂住幼嬰的橫隔膜。而且通常患先天性膽管閉塞的幼嬰也接受過肝腸脗合手術,加上一般體質較弱,血管普遍有粘連情況,手術中若要分開血管,往往增加難度及導致血管穿破出血的機會。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