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什麼 - 陶傑

「善良」是什麼 - 陶傑

華文網絡世界忽然流行一個詞彙,叫做「善良」。

所謂善良,在中國人社會,先不要搞錯,是指「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指恭讓、柔弱、逆來順受,以至面對權力之暴虐,輒不敢以武力反抗。中國新文學有大量此等角色:老舍「四世同堂」之祈老人、魯迅之招牌人物祥林嫂、孔乙己、豆腐西施等等,此類角色終演變為紅色戲「白毛女」的老農楊白勞,終於僵化為用以煽動愚民階級仇恨之政治樣板。

西方文明世界所說的善良,先定格為對上帝的信仰:由遵守摩西十誡開始,西方人講的善良,有非常紮實的內容,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別,定格於上帝永恒的座標。

至於耶教之前的古希臘,善良的定義為知識,不斷求知,亦即不斷求善。

西方文化中的善良,是指Being kind,Being good,此善有原則的堅持,不是指在恐懼中的沉默和退讓。

首先,善良不是愚昧,不是天生的逆來順受,善良是在勇於與邪惡相對的一種抉擇,而此一抉擇,於基督教文化,有道德的彰顯;於古希臘傳統,有理性的堅持。

兩者俱不是一名老好人在風雪中手持拐杖、提着一隻籃子,哭哭啼啼,復慘遭惡霸放狗咬逐。這種人,不叫做善良,只是在森林生態的食物鏈中最下游的生物。

因此你會發現,現代中國人論述,對於這一切,有一種「無力感」,或覺得很「無奈」。最流行的結論,是陳述了一大堆是非之後,用「情何以堪」這句成語來作結。

這也無奈,那也無力,然後問一句情何以堪,這就是中國文人對於所謂善良的心底呼喚。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所謂善良觀,出於無力、無知、無為,可合稱為「三無主義」。其中的「無為」,又有老莊的道家精神影響,而不知道在此種環境(Context)之中,老莊的無為,只是阿Q精神的高級版。

每當中國人社會發生動亂,充斥大量出於「善良」的三無評論,力抗五毛。這種重複的嚕囌,其實是孔子說的鄉愿,唯卻以善良為包裝,亦僭竊了西方的理性,其實以全球化的大角度,或與善良與理性無緣。

不過在大陸的五毛洗腦審查自律之奇怪的言論生態裏,此等三無婆媽言論,據說已經屬於很有勇氣的清流。

好在網絡世界,還有未受太大污染英文。活在二十一世紀之地球村,畢竟比活在當代或明朝之某大國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