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肌肉疾病年增700宗診斷測試漸普及 減少誤診拖延

神經肌肉疾病年增700宗
診斷測試漸普及 減少誤診拖延

【本報訊】神經肌肉疾病(Neuromuscular Disorders,NMD)是一種罕見基因疾病,病因主要源於基因突變或遺傳,部份屬後天免疫系統感染或內分泌失調問題,隨着診斷測試越趨普及,本港近年新症個案有上升趨勢達每年約700宗。醫生指疾病症狀不明顯易誤診,拖慢治療,冀醫生及公眾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了解部份病人是「有得醫」及可渴望正常生活。
記者:王春怡

香港神經肌肉疾病學會會長、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凱珊醫生指出,常見的神經肌肉疾病有八種,包括脊髓肌肉萎縮症、龐貝氏症、重症肌無力症等,主要診斷方式有神經活檢、肌電圖及基因檢測,她坦言隨着醫院大數據增加及科技發展,診斷的成本及時間均減少,「以前大家唔太願意做肌肉檢測,𠵱家慢慢有改善,一啲基因診斷以往每做一個test要萬幾蚊,最長可能一年先有結果,𠵱家最緊急嘅幾日已經有,衞生署、醫管局同大學亦有相關測試提供」。

成年患者佔九成

陳指,根據醫管局數據,本港共有約11,000人患有神經肌肉疾病,當中九成為成年患者,近五年每年新症約有700至800宗,較以往每年平均400、500宗有上升趨勢,惟因病徵如肌肉乏力或坐姿不穩不算嚴重,加上一般醫生認知不深,容易誤診為年紀大退化或骨骼問題,輾轉一番才見到腦科醫生,家人一聽到「腦神經病」亦容易感覺到徬徨無助,以為一定是不治之症,「𠵱家有皮質醇激素、酵素同反義寡核苷酸基因剪接治療等藥物改善病情,病人嘅嚴重程度亦因人而異,有啲病人服藥後可以好穩定」。

現年36歲患有肌肉營養不良症的盧兆豐在6歲確診,隨着肌肉快速退化及消瘦,他自12歲便要以輪椅代步,20多歲起要用呼吸機,日常起居飲食亦需要人照顧。

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他約半年前加入了資訊科技易達協會(AIDA),經過專人培訓憑右手拇指操控電腦,約4個月後成功製作出全港首個神經肌肉疾病網站「肌智網絡」,冀向公眾、患者及醫護提供最新醫學資訊,坦言過程令他獲得很大滿足感,「可以展示到自己都有工作能力」。

兩歲患小兒麻痹症導致傷殘的港大計算機科學系教授謝俊謙表示,隨着越來越多工種可在家工作,只要機構辦公室增加無障礙設施,相信有更多病人可貢獻社會。腦神經內科專科醫生李至南亦指,神經肌肉疾病會影響大部份患者活動能力,但保持正常活動量有助減少肌肉流失,對病人身心健康尤關重要。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