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當社會運動殺入中環區,銀行家「和你lunch」也可被防暴警催淚彈驅散甚至拘捕,由國家控股或直接指導的駐港中資金融機構,營運方式姓資還是姓社,分野就越見清晰。昔日中資行向外取經,本港是其吸收國際金融市場經驗的第一平台;2008年雷曼風暴後,中資行亦成為承接外資及港資機構減縮專才後的招聘大戶。刻下反送中運動持續半年,港人在這場政經風暴洗禮後,於中資行及金融機構工作,是否仍有重要價值及發揮空間,值得關注。
港人需低調少受訪
數位任職於中資行及金融機構的港人主管表示,不覺得中資行會刻意排除聘請港人,但高層位置由內地人掌舵早已是事實,個別龍頭行近年亦確有進一步全方位增聘內地人的趨勢,惟不少中上層職位仍會有港人出任,特點是多數保持低調少接受訪問。
分析亦指,正如在歐美外資行,港人亦難登上機構第一、二把手位置一樣,「都係鬼佬話事」,內地市場佔比越趨重要,單以宏觀經濟及政策分析而言,「請內地人係睇得通透過港人」。業界謂,近半年社會捲入政治爭拗,中資駐港舵手亦未必摸得清內地領導風向,故必然嚴守尾門,任何證券或宏觀經濟報告,出街前內部審核關卡更慎密,「要獨立見解挑戰權威就預咗可能走人」。
高調敢言的交通銀行(香港)前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爆離職原因與中資行請人策略轉變有關。據悉,該行內部對報道反應平靜,員工有零星淺談但並無太多討論,更遑論群組分享。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