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遊】
閉館四年、耗資約九億元翻新及擴建的香港藝術館上周六重開,新增四成展覽空間,迎來十一個展覽打頭陣。香港藝術家李慧嫻以便條紙「貼維港」的《海闊天空》(英文名Beyond),讓人聯想到各區開花的連儂牆,成為最紅的打卡熱點。林東鵬的《鍍影》,將香港的盧亭傳說切入,重塑一百五十年來我城的滄桑變化。在如此非常時期,新展館空間將香港今昔帶進國際視野,新作與館藏對話,讓大眾重新認識這地方。
傳媒預展意猶未盡,本周日下午(重開第二天)我再來到藝術館,遇上遊行示威。新增的自然採光五樓展場,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照入,伴隨着我看《海闊天空》的市井百態和蛙王郭孟浩廁紙水墨,轉進有二百七十度景觀的展館欣賞「原典變奏——香港視點」展,一邊看着江啟明老師筆下的獅子山,一邊看到警方在千禧新世界酒店對外向橋上發射催淚彈;落地玻璃變成觀戰台,上演着無聲戰爭片,室外與室內的香港風景迥異,廣播勸喻市民離開,氣氛好詭譎。
一組三件戶外藝術裝置《城尋山水三部曲》落戶的梳士巴利花園就是戰場之一,藝術館職員多麼擔心它會被破壞。
一抹變幻莫測的維港景顯然是藝術館的另類「鎮館之寶」,藝術館每層都特設觀海位讓觀眾放空,不少藝術家委約創作或展示的藝術品都圍繞這香港名物。藝術家王無邪的一幅《香港幻都》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看香港skyline視野,中區建築物加上幾何佈局,帶出了香港獨有的中西共融時代感。
吳冠中百年誕辰 展出速寫維港餐車
去年香港藝術館再獲捐贈已故中國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多幅畫作及珍貴收藏品,永久展示其畫作的「吳冠中藝術廳」也是藝術館的必看之選。記得著名中國當代藝術家、吳冠中高徒王懷慶曾和我逛着海旁時也特別說過吳冠中與維港的故事,「就在七十年前,吳冠中從法國歸國就在維港這天星碼頭上岸,他一腳踏上岸就哭了,他走得很匆、走得很重,也走得很堅決;這步很不容易,也很關鍵。對於吳冠中,全部生命的喜與樂就在這一步開始。」當時中國被圍堵海禁,吳冠中歸國必須經過英治下的香港。
維港環抱的尖沙嘴,對吳冠中有莫大的意義,維港兩岸景色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適逢今年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藝術館設立「從糞筐到餐車——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展」,展出逾百件展品,包括吳冠中及其家人捐贈的畫作如《都市之夜》、《水巷》,當然也有展出著名的《雙燕》。藝術館至今累積逾四百五十件吳的作品及館藏,足以呈現吳一生藝術歷程。香港藝術館首席研究員(至樂樓及吳冠中藏品)司徒元傑更特意向我展示了吳冠中當年來港的入境證,完整了這段歷史。
「吳冠中很少公開示範創作的,當年他速寫維港景是件大事。我們特意設了一個台給他創作,但他見路過的職員推出餐車,就信手拈來用並說:『我就用這餐車當畫架好了。』從中你可知道他已為堂堂大師,卻仍是如此不拘小節,文革時他被下放農村,也用糞筐盛載畫具偷偷創作,所以就有了這次展覽的主題。」司徒元傑透露,館方已獲捐贈七十年代吳冠中下放農村同期所用的糞筐,不日會展出。館方並特意邀請內地雕塑家吳為山創作吳冠中雕像《真的猛士》。
首與英國泰特合作 風景大師巨樹群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介紹,其他展館也以新穎的手法重新策展,一樓「小題大作——香港藝術館故事」展出吳冠中經典《雙燕》、呂壽堒《禪畫》等經典收藏;二樓「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館方首度跟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合作,帶來七十多件精品,由風景畫大師Turner到Constable,最吸睛的是David Hockney迄今最大的油畫作品《華特附近的巨樹群》;四樓「眾樂樂——至樂樓藏品選」,全新裝修並展出何耀光捐贈的中國書畫收藏;同樣位列香港三大重要古書畫收藏單位的是二樓的「虛白齋藏品選」。
眾多展覽,我個人非常喜歡三樓外銷藝術廳的「失而復得——遮打藏品的守護」,平時展覽多數提展品、藝術家或藏家,但這個展覽卻挖出一些戰時被匿藏、散佚及拯救藏品的無名英雄故事,如果沒有他們,今日我們也許不會看到這些珍品。
其中這個故事很動人:一九四二年日軍修建港督府,有位本地判頭冼子霖參與了工程。施工期間,他發現廿多幅畫作丟於廢物堆中。他估計作品可能非常重要,於是小心保護:除去畫框,再用防水紙和麻包袋包裹,再籠絡和賄賂日軍守衞,最終成功偷運二十三幅畫作,為避日軍搜查再運往寶安的家鄉,重光後把以生命換來的畫作全數歸還政府。
正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這些香港故事,為藝術館添上人文關懷的色彩。這趟觀賞體驗,看到古今、中外融滙;High Art與草根並存的香港特色,也看到人間冷暖。
採訪、攝影:鄭天儀(部份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