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人權法爭議……過去中美僅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但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對比過去,中國現已高度資本化,中美展開的是另一場新冷戰:威權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至於香港的角色,過去數十年一直擔任中美之間的窗口,而香港這個在金融及經濟上非常重要的窗口,在社會運動後或會被中國封上,並由內地不同城市切割取代香港的不同功能。
記者:孫樂祈
中國由改革開放至今,共產色彩已褪下,但集權結構未改,中西方價值觀的矛盾,因科技發展加劇。雖然中英雙方約定做生意,但沈旭暉形容緊張程度已達冷戰級別,「中美兩國民間互相捐錢,在十年前好平常。但上年董生的中美交流基金會捐錢去德州大學被拒絕;收美國捐錢的NGO,例如Carter Center,如今都超敏感。」
港功能或被切割取代
中西方陣營自由主義與威權主義矛盾升溫,源自對Big data、AI的運用,「西方用嚟取締人類重複性工作,人唔需要工作就有基本收入,工作就變成發揮創造力,重視的是人類的自由。但中國就用作將人化作可控、可規劃的零件,呢啲係香港人覺得好難頂嘅數字管理,每日都有數字喺個頭上。要犧牲民主、人權、自由、多元主義,好似西藏、新疆,換取效率、安全、大一統。」
然而,全球化下,中美之間不會重回昔日美蘇時期,完全閉關自守的程度,但會充滿磨擦,「好似NBA咁,繼續做生意,但時常要因為政治事件跪低,唔跪、過份跪,都會面對好強政治後果。」
兩大勢力陣營角力,香港以往在英國治下,扮演窗口的角色左右逢源,但今次香港的重要性將被削減,「上海、深圳都取代唔到香港,現時就吹緊澳門,每一個散件都無可能取代香港。但內地現時退而想將每一個散件,取代不同部位的香港,這樣長遠會否可以唔要香港呢?」沈旭暉有點悲觀,「香港就好似宜興的紫砂茶壺,有漬才珍貴,現時有班人想洗走晒,咁將香港變成一個普通城市,仲有咩價值。」
今浪是守護世界文明
沈旭暉指亦有外國人支持中國價值,「有住在上海的外國人,覺得安全,夜晚唔怕俾人打劫,反而去法國、西班牙會驚。」作為過客或許不錯,但作為一個城市的公民,卻是一輩子受到24小時全方位監控,成為一粒被規劃的零件。沈旭暉指好多外國人若非NBA事件,都不會關注香港問題,他近月犧牲親子生活,接連到多國出席論壇,就是為帶動外國關注香港,「香港今次反送中浪潮,其實係守護緊世界文明,幫緊西方攔住中國將依套價值輸出,世界係應該支持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