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懶洋洋的冬日特別令人不願起床,想多睡一會,究竟冬天睡眠時間是否要較長?精神科醫生表示,冬天較眼瞓及想多睡一會,多數與日照時間縮短有關,屬正常現象。上班族起床後盡快接觸陽光,如拉開窗簾或外出運動,可降低褪黑激素水平,讓人醒神。惟睡眠時間過長,做事失去動力就要提防患上冬天抑鬱症。
記者:梁麗兒
中大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少萍表示,冬天要「瞓多啲」為常見睡眠迷思,其實與生理時鐘受日照時間減少有關。人體靠大腦在日落時段開始,逐漸分泌褪黑激素產生睡意,幫助晚上入睡,當冬天變得日短夜長,或日間缺乏充足陽光,分泌褪黑激素的時間也會提早及延長,令人容易感到眼瞓及易攰。起床時也感困難,特別想瞓多陣,甚至會賴床。實際影響則因人而異,尤其輪班工作人士的生理時鐘較亂,較難預計冬天對其睡眠情況的影響。
睡醒速離被窩 多曬太陽
要改善冬天賴床、容易瞌眼瞓的問題,便要調節生活細節。林少萍指,睡醒後應盡快離開被窩,起床後可多接觸陽光,藉此降低褪黑激素水平及減少睡意,建議起床立即打開窗簾布,讓房間充滿光線。起床梳洗後,可到露台或戶外做早操,多吸收陽光,多郁動及吃早餐有助調節生理時鐘,讓人快些清醒。若日間常感眼瞓,不妨多曬太陽提神,例如午飯後抽時間到戶外散步;培養早睡早起習慣都是關鍵,因為「瞓晏咗」會押後當晚入睡意欲,打亂整個睡眠規律,變成遲入睡、遲起床,可影響日常生活。
惟睡眠時間比平日特別多,例如經常睡覺超過10小時、易攰,同時有情緒低落及不開心,對任何事情都欠缺動力,影響返工返學,如遲到、曠工等,小心是患上冬天抑鬱症。林稱,冬天抑鬱症又稱季節性情緒病(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屬其中一種抑鬱症。冬天日短夜長會影響生理時鐘和褪黑激素分泌,引起其他腦分泌如血清素減少,令人傾向有低落、抑鬱的情緒,令抑鬱情況增加。
雖然本港冬天日照時間改變未如北歐地區那樣明顯,但市民也有機會患上冬天抑鬱症,尤以有家族病史、夜貓一族特別高危。患者一般很少主動求醫,通常是家人察覺有異常情況如成日瞓覺、不願返工,遂帶往求醫。冬天抑鬱症除了靠抗抑鬱藥物、心理治療外,也有機會採用光治療,透過儀器讓病人接觸光線,刺激眼底細胞來減少褪黑激素分泌,患者可在家進行家居治療。另鼓勵患者設定起床時間,如睡前調校鬧鐘或預先安排早上約會。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