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鼠忌器 避鐵腕鎮壓

地方政府投鼠忌器 避鐵腕鎮壓

【本報訊】內地民眾濺血維權獲勝的案例不少,胡溫年代的反對高污染項目等群眾運動,最終均成功令政府讓步。內地政治學者吳強指出,群眾事件在習時代出現新的現象,即在公民社會、民間NGO缺位的情況下,運動的組織越來越地下化,動員也越來越困難。但一旦動員,當局越來越難對付。

內地發生多宗反對高污染項目的示威,始於2007年廈門居民上街反對PX項目,最終迫令政府停工。以至後來遼寧大連、廣東茂名、浙江寧波民眾亦有樣學樣上街抗爭,終令政府讓步。此類運動叫「鄰避運動」,即政府建垃圾焚化或污染環境的公共設施,引發居民大規模抗議。吳強指,茂名化州此次事件也是「鄰避運動」,與胡溫年代一樣,起因都是當局推行基建時欠缺溝通和公民參與,「是地方政府投鼠忌器、激進政策所造成」。但處理起來相當尷尬,因地方政府難以如處理政治運動般,採用鐵腕方式或野蠻手段鎮壓,只能透過退讓、妥協處理,如北京香堂村拆遷事件。

習上台後群眾難動員

除了反對高污染項目的鄰避運動,習時期新興起群體性事件,是以雷洋運動為典型案例的中產階級群體運動,針對的多是公民權益等。吳強指出,這類運動在缺乏公民社會、民間NGO、市場化媒體、人權律師的情況下,抗爭也趨向自發性和隱蔽性,加上民間NGO組織等傳統動員機制被破壞,令動員更困難。但一旦動員,以雷洋案的結果為例,當局難以實際上鎮壓,只能施以各種「隱蔽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