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團隊每年多救百人 24小時通波仔 瑪麗獲獎

心臟科團隊每年多救百人 
24小時通波仔 瑪麗獲獎

【本報訊】搶救心臟病發的病人須爭分奪秒,病人盡快接受手術可提高存活率。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2010年率先於公立醫院試行24小時通波仔服務,病人即使深夜病發仍能及時救治,至今該院約七成緊急通波仔手術在非辦公時間進行,變相每年額外處理近百宗緊急手術。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貢獻備受肯定。
記者:何家朗

心臟病發可以全無先兆,部份緊急病人須立即送院,並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然而,以往公立醫院的通波仔服務只在辦公時間提供,若病人深夜病發,醫院未必能及時安排人手及儀器,病人只能接受溶血針治療,但療效次於通波仔,日後康復亦需時較長。

有見及此,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推行24小時通波仔服務,成為全港首間開創此服務的公立醫院。即使已過辦公時間,仍會有醫生及護士當值,當有心臟病人送院,便會盡快安排手術。該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在服務早期就已參與服務,因應急性心臟病治理在本港需求日益增長,2007年起團隊逐步將通波仔推展至24小時服務,2010年正式推行。

譚指,通波仔手術看似常見,但其實需要一整個團隊合力進行,當中包括至少兩位醫生及兩位護士,由於手術涉及X光,亦要有放射師在場協助。團隊當年在沒有額外資源、人手緊絀的情況下推行24小時服務,一眾同事經常下班後仍要候命,準備隨時返回醫院做手術,每個成員都為此額外犧牲不少私人時間。

非辦公時間處理七成急症

同屬團隊的副顧問醫生黃曜東坦言,雖然候命時未必要親身留在醫院,但傳呼機隨時響起,精神保持高度緊張狀態,形成較大的壓力。但他指,每當自己趕回醫院,順利從死亡邊緣救回病重的病人,這一份使命感和成功感,是支撐自己在艱難中仍然堅持下去的動力。

時至今日,24小時通波仔服務成為瑪麗醫院的特色服務之一,該院每年約有600宗通波仔個案,在130多個緊急個案之中,近七成屬於非辦公時間內進行,即每年額外處理近百宗緊急通波仔手術。由於成效卓越,獲得的資源亦逐漸增多,該院心臟科團隊人手亦有增加,而其他公立醫院聯網亦逐步研究及推行相類似的服務。

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譚指獎項肯定了心臟科團隊多年來付出的努力,獲獎有賴所有成員的無私奉獻和彼此之間的緊密合作,相信團隊會繼續努力不懈,為市民大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