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陪着你走 - 鄺穎萱

【小企鵝】陪着你走 - 鄺穎萱

《別傷心,我會陪著你》曾獲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25本童書之一。這是關於心靈治療的故事,簡單的文字卻有戲劇性的張力,主題是講述究竟如何才能撫慰人心,究竟傷心難過這情緒,如何才能夠克服?今天,香港人經歷了近半年的折騰,產生情緒困擾的比比皆是,相信這故事可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故事主角是小男孩泰勒,他好不容易建造起來的積木城堡忽然倒塌了,望着眼前亂作一堆的散件,之前的一番心機付諸流水,心情實在壞透。泰勒的許多動物朋友來了,每個都有安慰他的一套說辭:小雞扮演臨床心理專家,但原來泰勒根本不想說話;大象指導泰勒,認為他應該回想城堡原來樣貌,動手重修,可惜泰勒仍未走出失敗帶來的恐懼陰影;鴕鳥則建議泰勒躲起來假裝甚麼事都沒發生;小熊覺得泰勒應該大叫洩憤,邀他一起大聲吼叫,認為宣洩了心情自會好起來;蛇的想法更加厲害,居然唆使小鬼去推倒其他人的作品,還說只要別人的積木也同樣倒下了,自己就不是最慘一員啦!泰勒認為這樣超出底線,同時也不喜歡他們的建議。最後來了兔子,一開始他就安安靜靜坐到泰勒身旁,任由泰勒淚流滿面,甚至連半句安慰的說話也沒有,一路下來只是緊緊靠着對方,直到泰勒主動跟小兔說:「我們一起來重蓋積木吧!」

吐苦水 尋找情緒垃圾桶

其實,在我們跟別人溝通的時候,七成時間都不是通過語言或文字來表達,說話語氣和肢體語言才是關鍵。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夠用心觀察對方的一言一行,你或多或少會掌握到對方真實所想。善於傾聽的人,懂得耐性聆聽,而不是妄下結論。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實行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很多時候,人們急着幫忙,於是過急地下結論,當中也有為了展現自己的智慧。當你跟朋友說了老半天,對方還是不能理解我?你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不耐煩,甚至反問「你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啊!」你努力去幫助別人,為甚麼會出現落差呢?道理好簡單,當朋友找你吐苦水,要的可能是一個「情緒垃圾桶」,有些人會如數家珍將上世紀的事也拉進來說至天光,亦有人會有一句沒一句東拉西扯,叫你找不着頭腦,此時此刻,如果你努力想當一個人生導師,跟對方講人生,講哲理,很大可能你會發現自己在對牛彈琴!

一般來說,我們都把認真聽別人說完話、給意見,當作「耐心」,但耐心其實遠不止於此。究竟怎樣的傾聽姿勢,才能讓「有故事的人」更願意向我們傾訴?

沉默 也是傾聽

最近有一位朋友述說自己近況非常不濟,開始的時候,大家天南地北說着身邊人、身邊事,說了將近一個小時他還是滿腹牢騷,我實在不想插嘴而任由他繼續下去,之後的20多分鐘,我們突然沉默了,再過了15分鐘左右,他突然對我說:「謝謝,謝謝你給我這段靜默的時間。」我認為沉默,也是一種傾聽,是一種陪伴。傾聽不單單局限在語言和耳朵上,傾聽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狀態,亦是一種默契。

我想,可以當朋友的「樹洞」也是一種福氣,為甚麼?理由很簡單,任誰也不會找一個喇叭筒來分享自己的故事吧。香港人,不妨試試做朋友的「樹洞」,靜靜地聆聽,好好吐一口烏氣,天亮,又是新的一天。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