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牧人的錢包──薺 - 坪原猴

【越陌度阡】牧人的錢包──薺 - 坪原猴

薺,這種野菜對於廣東人來說會比較陌生,但卻是上海人必懂的家鄉菜。

薺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野菜,中外皆然,英文名字是Shepherd's purse(牧人的錢包),那是非常生動的描述。薺菜在秋天發芽生長,非常耐寒,在冬天的曠野荒地都能輕易找到,但到了春天,她們便會開花結實。那些心形的種莢成熟裂開兩半,就見到內裏一顆顆古銅色圓形的種子,像窮人荷包中只得銅板一般,事實上薺菜在外國也是一種草藥,用於泡茶,可能真的是四處流浪牧人的免費茶葉。

心形的種莢裂開,跌出細小的薺菜種子。

人工栽培種的「板葉種薺菜」。

薺菜的種子有驅蟲之效。

連根拔才有味道

薺菜耐寒不耐熱,是長江黃河溫帶地方的常見野生蔬菜,也有人工栽培,分為較大葉的「板葉種」和細小一些的「裂葉種」,我第一次見的薺菜就是前者。多年前認識到一位熱愛農耕的假日農夫慕容先生,大家一聽到他的名字即時會想像到古代的武俠故事,但是真實的他可是很地道的廣東人。他最愛種大冬瓜大椰菜,無大不歡,認為種得出大東西才顯出功夫。不過,秋後轉涼時他卻會在田壆四周撒下點點細碎的種子,只一星期便會長出如牛毛般密密麻麻的菜苗,再過一個月便成為青嫩的薺菜。那時慕容先生便會細心的慢慢拔出她們,我問他為甚麼不用刀子割下,省工夫又清潔而不帶泥土,他便解釋那是因為她的香氣更多存於根部,要連根一起烹調才有味道。

自小務農的我完全未曾見識過這種「濕碎」的蔬菜,她的採收可能比豆苗更麻煩費工夫,栽種是容易,但人工成本可大,那一定是貴價蔬菜了。慕容先生說如果自己栽培,一毛錢也不值,易生快長,但在香港要找新鮮薺菜卻甚艱難,間中只有在賣北貨的店舖碰見,只有江浙上海一帶的朋友識貨,太太就是上海人,他才學會薺菜的味道,平常貴一點也會買回來包餃子用,到了秋冬季便可以自己栽種了。我們農場的一夥農友聽到「上海餃子」自然口水直流,而慕容先生也人如其姓,很有俠客的豪邁本色,不時招呼大夥兒到他家吃正宗上海菜,讓大家嚐嚐薺菜餃薺菜羹。

性平柔滑 白花驅蚊蟲

本草綱目對薺菜也有詳細的描述,薺屬於「菜部二」的「柔滑類」,是一種性平有益的野菜,柔滑類的還有菠菜莧菜,都是可口順滑的菜蔬。本草綱目還提到其另一特色,就是開出的小白花有驅蚊蟲的效果,所以古代的中國人也視之為芳草。近世的西方科學家也發現她確是蟲子的剋星,原來帶有黏性的種子遇水發芽時會散發味道吸引泥土的線蟲到來,而薺菜的種子就會附着並吸收蟲子的營養生長,是一種「捕獵的種子」,中外都鼓勵農民多栽種於田間用以驅蟲。

對薺菜認識多了,才發覺香港其實也有野生的細裂葉薺菜,而且就在我的村居路旁,看到其心形的Shepherd's purse才分辨得到,真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呢,不起眼的好東西就在身旁,何須到他鄉覓尋。

差不多三千年前的《詩經.國風.邶風.谷風》中,有描述齊莊公不怕艱困,作為人君匡扶國政的美德,其中的兩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指那怕是如「荼」這種苦菜的味道,有心的人吃起來也會像「薺」一樣甜美,為政的人就應該如此,就算為民吃苦也甘之如飴。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