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球賽的日子,如果當天來不及爬起床看直播的話,我在睡醒後通常會第一時間打開NBA的應用程式,看看比賽結果和球員表現。如今世界各地的體育賽事都有非常齊全的數據資料,北美體育更加是「玩數字」的始祖。以NBA為例,一個Box Score之內,誰人得了多少分、兩隊交換了幾次領先位置、還有助攻、命中率和犯規等數字,應有盡有,一目了然;即使沒有看球,只要細心研究一下,都足夠對比賽形勢有個大概的了解。
籃球迷定必知道,於芸芸數字之中,「正負值」是最能夠反映球員對球隊影響的數據。其計算方法是以球員不在場時的分差減去其上陣時的分差,再相加後得出。籃球場上,得分、籃板球或助攻等容易量化,但球員的某些其他貢獻,則未必能在這些數據上充份反映,而正負值就能直接顯示球員對球隊的幫助有多大。可能有某球員獨取60分,但在他進行得分表演之時,球隊其實一直遠遠落後;反倒到他被換下了後,團隊發揮更好,追近比數,那麼該球員即使得分再多,其正負值亦不會高;有球員的個人數據不算亮眼,但扛起了大量髒活(Dirty Work)令球隊領先,那麼就算他的得分助攻不算多,都有可能錄得理想的正負值。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老實的數字。
以今季兩名「浪子回頭」的球星作例子。重投湖人的懷特侯活(Dwight Howard、圖)如今已難以錄得昔日誇張的「雙20」數據;但每場拿個8分9分,外加5到6個籃板球的他,有好幾場都成為隊內正負值之王,代表有他在場,球隊佔優的比率較高;安東尼(Carmelo Anthony)加盟拓荒者後亦因不俗的正負值而去掉毒瘤之名,獲得球迷擊節讚賞。
數據之中,能看到的真的很多。數字不騙人,如果在聯盟打滾的球員正負值長期見負,恐怕早就被裁掉了。可是球場之外,一個民望評分屢創新低,支持率淨值不停下跌的人,竟又可以繼續擔任一區之首,真奇怪。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