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節拍配上華麗舞衣,是外界對拉丁舞的普遍印象。30年前,這冷門舞蹈於內地仍是奢侈玩意,俞君捷(Joyce)的母親卻已率先將女兒送上舞台,為全力支持,更食「肥雞餐」提早領取退休金。Joyce曾入選國家代表隊,更代表中國遠赴英國參賽,與拍檔成為首雙打入決賽的華人。11年前,Joyce告別舞台,移居香港上演人生另一幕,六年前開辦舞蹈學校,決意將拉丁舞普及化,並洗去其高不可攀的形象。
記者:潘婉玲
攝影:溫瑞麟
「跳拉丁舞要同男仔拖手,我接受唔到呀,哈哈」,32歲的前國家隊成員俞君捷(Joyce),對其鍾愛半生的拉丁舞,最初印象竟是「太開放」。一年半前已正式退下火線,不再參與教學工作,由舞者變成管理者,除埋首於公司業務,亦要參加商會招展人脈,偶爾接受訪問分享教學心得,長袖善舞依舊,只是舞台轉換。
母食「肥雞餐」全力栽培
生於單親家庭的Joyce,從小體弱多病,每年皆會患上肺炎,只好由喜愛的游泳轉而習舞,其母為她選擇當時極冷門的拉丁舞,「芭蕾舞嘅天鵝只有一隻,跳拉丁舞更易成為焦點」。90年代初,學習拉丁舞於內地仍是奢侈玩意,Joyce跟隨表舅父學習,只需支付低廉學費,然而,隨着水平提升,Joyce需要另覓導師進行一對一課堂,亦只能偶爾為之,「嗰個年代,一堂都要幾百蚊,只可以比賽前上一、兩堂」。出賽的舞衣動輒逾千元,任職教師的Joyce母,月薪僅千多元,根本難以負荷,只能自己動手,於衣服貼上水晶及珠片等,節省至少一半金錢,「試過表演完喺個場度執人哋跌落地嘅珠片,拎返去再用」。回憶往日辛酸,Joyce化作笑談。
內地運動員每天需接受刻苦而漫長的訓練,Joyce坦言生活及練習的壓力令她多次萌生放棄念頭,幸得母親點醒,「我讀書唔叻,佢希望我有特長,將來唔需要依賴別人」。Joyce初中時,母親選擇食「肥雞餐」,提取十多萬元後離職,將款項全數用於培訓愛女之上。多次參加國內賽事名列前茅,Joyce於15歲當選國家隊成員,未升讀高中便獲廣州體育學院錄取,其後多次代表中國出戰國際拉丁舞賽事,於2003年英國國際舞蹈錦標賽,更成功打入青少年組別決賽,成為首雙華人打入決賽。
正於舞台上發熱發亮,拍檔的母親卻於英國賽事後提出拆夥,令Joyce大受打擊,「覺得俾人拋棄,係咁喊」。Joyce慨嘆,雖然對方母親沒有明言,她認為是因自己家境不寬裕,要花時間教舞賺取生活費,令練習時間減少,限制對方發展,「有一段時間,我嬲咗佢(拍檔)阿媽」。惟悲傷心情只維持短時間,隨即有大量舞者邀請Joyce當拍檔,新拍檔居於深圳,Joyce每天穿梭深廣,同時兼顧學業。差不多時間,Joyce母親再婚移民英國,剩她與外婆相依為命,因此,Joyce比同齡人更早獨立。
Joyce笑言,跳雙人舞如一場婚姻,是兩家人的事,拍檔間的默契,甚至雙方家長的關係,皆極影響兩位舞者的表現,「好多時拆夥係因為雙方家長唔鍾意對方」。人總是「姓賴」,當練習進度不如理想,比賽成績欠佳,家長總會怪罪對方,千錯萬錯,皆是別人的錯。
2008年,Joyce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移居香港,於舞蹈學校任導師,需於街頭派傳單,「發現香港好少人跳拉丁舞,好驚訝」。初來埗到,兩地學習文化大相逕庭,令她難以適應,她分析,內地舞者大部份皆以成為專業及運動員為目標,因此不介意花長時間練基本功,而且學生執行力強,較聽從導師命令。反之香港家長着重進度,「佢哋會要求上幾多堂要學識一隻舞」。學生則較有自己想法,因此導師亦要啟發思考,「佢哋會講『我唔想』,但同時會有自己意見」。最令她失望的是,香港學生大部份視拉丁舞為興趣,極少以成為運動員作目標,因此爭勝心不大,曾令Joyce十分氣餒,惟轉行舉步維艱,只能慢慢調節心態。面對Joyce的強硬教學風格,曾有學生無法達到要求,氣餒飲泣,Joyce只拋下一句:「抹乾眼淚再嚟過!」
課程獲資助盼舞動18區
2013年,懷孕的Joyce為騰出更多親子時間毅然開業,於丈夫建議下於觀塘開設首間舞蹈室,「中咗計,連廁所都要洗埋,忙過以前好多」。創業後,腹大便便仍需繼續教學,會計、推廣、設計課程一肩挑,Joyce醒覺「書到用時方恨少」,「原來除咗跳舞,我咩都唔識」。幸合夥人於兩年後加入,令課堂內容更多元化,如今已開設六間分校。回想自己過去,節衣縮食為籌集跳舞學費,Joyce決心一洗拉丁舞高不可攀的形象,有課程接受政府資助,學費低廉,集體班的正價學費,僅百多元一節,學生經濟不許可難以支付回校練舞,亦可自行拍攝短片,透過網上接受導師免費指導。
目前,一套舞衣至少3,000元,較花巧的動輒近萬元,非基層家庭可負擔,學校亦提供租賃舞衣,每次200元,假設該件舞衣售3,000元,若已租出十次,學生可以1,000元購買該二手舞衣。現時六間分校共約800名學生,以兒童為主,Joyce期望可遍佈於全港18區,令拉丁舞普及化。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