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度時艱】
年輕人勇於站在抗爭前線,觸動不少成年人,有和理非化身勇武的聲援,又有人自發組家長車管接管送,新近就有名為「香港人冰室資源分享」的組織成立,由有心人注資,租下工廈單位,審批更「快狠準」,儼如民間社署,向因抗爭面對經濟困難的年輕人提供現金券及定額八達通,每星期以700元為上限,暫解食和行的燃眉之急。據了解,參與成立工作室的人士,既有前線社工,也有為抗爭者提供免費法律支援的律師及商人,落實以社區資源共享方式,在非常時期,與年輕人共渡難關。
記者:呂麗嬋
香港人冰室資源分享社交媒體專頁本周一正式運作,以一幅寫着「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插畫為網頁標記,報稱慈善性質,開宗名義「希望守護香港年輕人」,讓小孩子能夠溫飽,甚至願意長期承擔醫藥費,承諾「面對亂世選擇用良心做決策」等。自反修例風波以來,一直瞓身支持年輕人的龍門冰室老闆張俊傑,沒否認也沒承認是否「幕後金主」。他在接受《蘋果》查詢時,笑說兩間冰室雖同樣以港人優先,但這間「冰室」業務與龍門冰室大不同。
張俊傑說今日的香港,「每個真香港人都希望出一分力」,又指過去不少有心人到小店吃飯,結賬時往往放低多於飯錢的鈔票,叮囑代請年輕人食飯,由於數量不少,故已下令員工不能代收,但今後會在五間分店的收銀機旁放置「心意箱」,權充中介平台,並承諾會將箱內心意直接轉「香港人冰室資源分享」,轉交有需要年輕人。此外,由於近日天氣轉冷,龍門冰室位於紅磡的分店,會代收適合年輕人的二手外套,轉交有需要年輕人手上。
如此,大抵有搞革命的氣概了。百多年前,香港商人捨命投入家產,始有後來的起義;如今各路人馬組成工作室,其實在部份非公開的家長群組早廣泛流傳,任何25歲以下年輕人或被捕人士,經社工在內的團隊通過簡單審批,包括提供年齡、姓名和基本背景資料,可獲批每星期550元現金券和150元面額八達通等,不會有現金交收,避免承擔不必要法律風險。本身是律師的Hermes,是工作室的義務法律顧問,他表示早前因協助一名被捕年輕人而認識發起人,認同工作室理念,所以加入成為一分子。
據知,工作室已獲有心人首階段注資30萬元作起動資金,目標是支持抗爭者基本生活,與現時6.12基金和星火等主要提供法律支援沒重叠。除現金券,組織月中已在九龍東租用一單位,備有梳化床和浴室,供抗爭者休息及淋浴。不願透露身份的其中一名成員謂,「眼見唔少年輕人因政見不合同家人閙翻,被經濟封鎖無家可歸,希望用實際支持畀年輕人感受社會關心」,他更希望吸引更多同路人與年輕人同行。
「宗旨其實係網頁上咁寫:希望下一個幫助人的是你,呢啲年輕人,今日受過別人恩惠,他朝搵到錢要幫有需要嘅人,就係咁簡單」。成員都說,抗爭道路漫長,隨時是數月甚至數年,就算最終林鄭下台,亦不代表運動告一段落。事實上,歷時近半年的反修例運動,就是在區選泛民大勝後,如何繼續走下去,也是必須反思的難題。由街頭回歸選舉、發展黃色經濟圈等,也是選項。與家人鬧翻的文仔,因一場逆權運動淪為雙失,現僅靠痛錫他的阿姨接濟生活。
對於新成立的工作室,他直言在圈子內有所聞,最初亦擔心工作室是「陷阱」,後透過不同途徑確認搞手身份,較為安心,有需要時亦會申請。
一直支持抗爭年輕人的龍門冰室老闆張俊傑直言,運動發展至今,一直思考可做到甚麼。「一開始推出免費學生餐,就係睇到好多學生同年輕人,因為同屋企人政見不同,被經濟封鎖唔畀零用錢、又唔畀佢去屋企,搞到無錢食飯無地方瞓,希望可以幫到佢哋,再慢慢演變落去,就喺幾間餐廳門口擺啲嘢食嘢飲、提供唔同嘅資源,但係慢慢就聽到好多人留言,話有啲年輕人真係有需要你幫,但因為唔好意思,所以唔嚟食呢個免費餐;而擺喺門口嘅嘢食嘢飲,亦都係俾一啲無需要嘅人攞咗去,甚至變賣變成錢,失去原來嘅意義」。
張俊傑認同「資源分享」原則,強調「只要係幫到年輕人嘅事,佢一定支持」,「過去好多客人嚟我哋舖頭食嘢,成日係食50蚊但畀100蚊就走咗去,我哋夥計追出去,就同我哋講,話想出少少力,幫吓啲小朋友。既然係咁,我不如乾脆放個箱喺度,大家嚟食嘢就好,想幫小朋友嘅錢或者現金券,就放喺呢個箱度,我哋會直接交去工作室」。張謂提供學生餐始終較被動,遇到就幫,遇不到就只能自生自滅,認為一個公開的平台有實際需要。
「6.12同星火,其實都做緊法律援助,但審批相對繁複,可能因為被捕嘅人實在太多,有啲需要真係未必照顧到,我親身嘅經歷係,上次紅磡拉咗70個細路,而星火只可派兩位律師落去幫佢哋擔保,好明顯資源不足,後來輾轉我先搵咗位律師朋友,幫我夥計個女搞踢保」。面對亂局,他認為不同人可各司其職,除法律援助,港人最基本就是衣食住行:「我有個理想,希望可以資源分享,由有心人擺一筆錢落去,做基本營運資金,而我亦會諗辦法每日貢獻部份錢落去,等佢繼續運作,幫到有需要嘅人。」
張說心目中的資源分享工作間,會有一幅連儂牆,受惠的年輕人可協助裝飾和幫手設計文宣、管理網站,甚至協助宣傳公民意識,用工作換取報酬。「我接觸嘅年輕人,大部份都好有骨氣,唔好意思白白攞資助……可能一開始資源分享嘅資金唔大,咁咪睇餸食飯,先集中喺食同行方面,提供各樣嘅飯券又或者一啲交通資助,等佢哋可以保持日常生活,第日當然希望發展落去,可以做到真係照顧衣食住行各方面」。
除了現金券,他說亦想製造就業機會:「因為今次運動,好多人被捕停學或失業,原本可以做醫生、律師;有消防員因為咁無咗份工,如工作室可提供受薪職位,甚至成為受薪董事,負責審批工作,就可運用資金幫有需要嘅年輕人,佢哋感同身受,更加知道邊啲人應該幫……其實大學讀嗰樣,到出嚟做嘢,未必真係要做嗰科嘅工作。」就如他,大學讀精算,卻跑去搞茶餐廳,他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在乎跌倒時,是否有人願意扶一把。
「今日可能你需要人哋幫,但到將來你搵到錢,就到你幫返有需要嘅人,呢樣嘢其實喺香港係失傳咗好耐,我以前屋企好窮,無得食都係隔籬屋鄰居煮埋,然後叫你去食,無佢哋幫忙,可能無今日嘅我」。
物換星移,一場運動令香港面目全非,藍黃大戰、警民關係惡劣,但有失也有得,就如這種守望相助的人情味,張俊傑說原以為早已失傳,但在今日已無法回頭的香港,他期望否極泰來,可在社區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