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不能說的終極結局 - 余家強

《楊家將》不能說的終極結局 - 余家強

港關係,想來想去,我覺得像楊家將之於大宋王朝。

你知道楊家將嗎?汪明荃1981劇集《楊門女將》飾演的穆桂英是其第三代媳婦,1985年超級台慶劇《楊家將》以劉德華和梁朝偉為主軸則是第二代兒子楊六郎和楊七郎,英雄傳奇至少五代,未計其他戲曲、電影,拍極拍唔完。

楊家將描寫不斷被出賣的故事。

始祖老令公楊業背景特殊──小時候讀不以為然,長大才知其中深意:當時五代十國末期,天下初定,北漢夾在外族契丹和大宋之間緩衝地,楊業作為北漢名將,保境安民,歷史任務完成,他便歸附宋室,迎接國家大一統,卻因為他降將身份,即使精忠昭日月,屢次被君主所猜疑、奸臣所陷害。老令公和兒子們逐一戰死沙場,僅剩第六子楊延昭一脈單傳,暫保香燈。

豈不很似港人?背負着殖民地原罪,其實中國戰敗割地給外族關我們啥事?我們還得在英夷統治下勇敢生存,創造經濟奇蹟,反過來支援吃不飽的內地同胞,卻始終被視為外人,無論九七或前後,一再搵笨、靠害。

回頭說,逼迫歸逼迫,有事鍾無艷,大宋王朝每逢危難靠楊家將打救,無事夏迎春,榨乾榨盡後將楊家將打入冷宮,如是者循環不息,到穆桂英時代,男丁傷亡殆盡,竟以十二寡婦征西報國,天底下有這樣傻瓜?

有!香港人便是。六七暴動,左派害得我們夠慘,依然螞蟻搬家般送物資給大陸。到所謂改革開放,我們率先北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阿爺終於稍露好臉色;但轉眼八九六四,怪責香港是反共基地;然後華東水災、汶川地震,改口愛國基地。其實善良港人從來非為討好中央,唯血濃於水罷了。今後繼續受壓,會繼續以德報怨嗎?

楊家將含很大虛構成份,小說《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佚名作品)為無休止悶局寫下句號──歷來甚少提及,因為比較離經叛道,但按今日眼光,可堪參考玩味:話說第四代當家楊文廣(穆桂英之子)又遭陷害,拖着老弱殘軀準備又逆來順受,他兒子楊懷玉可不再啞忍了,不再對中央存幻想,哄騙病父登車,連同宗族部屬,舉家上了太行山,自由自在。

太行山,恰恰正是楊府世世代代保衛國土的關隘,意思不解也明,並非分裂,卻道不同不相為謀。

楊文廣忠烈老臣,一時三刻接受不了新思維,正如我們的長輩藍絲味未脫,要慢慢開導。楊懷玉搞獨立嗎?非也,書中明言:「懷玉回到山上,命手下伐木作室,耕種田地,自食其力,又出一告示,曉諭家兵,不許下山擄掠民財,為一清白百姓,遺留芳聲於後代。」頂多算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吧。

〈懷玉舉家上太行〉,如此終章方能了結;香港,也會變世外桃源太行山麼?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