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追尋青春的步道 - Daniel-C

【野人周記】追尋青春的步道 - Daniel-C

【野人周記】
不算特別鍾情日本文學,尤其是自己不懂日文,只能讀繙譯本,但日本文豪的名字和作品,也還認識一些。小時候看過山口百惠主演的電影《伊豆舞孃》(伊豆の踊子),主唱的主題曲也很熟悉,當年卻不會留意原著作者是誰,更遑論認識這位1968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家,川端康成。年前到伊豆半島旅行,計劃徒步行程,選了總長16.2公里、沿溪而下的「踊子步道」,為的當然是連綿不斷的瀑布群,還有柱狀節理的玄武岩,但能吸引無數文人雅士造訪,並留下了不少文學作品和歌謠,總有原因,出發前不得不補習一下日本文學的功課。

日本百大步道之一的「踊子步道」,原為往來南北伊豆之要道。海拔1,405米的天城山,把伊豆半島的氣候風土分成南北兩部份,過去往來南北伊豆,需要翻越海拔700米的天城峠。上世紀初南伊豆下田港成為重要通商口岸,為方便南北交通,遂開通天城山隧道,這條天城路因而變得非常繁忙,但自從下田港日漸蕭條,加上新的天城山隧道通車,舊天城路逐漸失去運輸功能,步道也回歸清幽。《伊豆舞孃》六次拍成電影,作為川端康成名作的場景,河津町政府把舊天城路規劃成一條長途步道,以「踊子」為名,振興旅遊,也很正常,只是略嫌太觀光化。

20米高淨蓮瀑布為始

步道以淨蓮瀑布作起點,往南經「水生地」、「天城峠」、「舊天城隧道」、「二階滝」到「河津七滝」,湯之野的福田家是終點。位於海拔310米狩野川上的淨蓮瀑布,高約20米,闊7米,瀑潭深達18米,河水清澈,瀑旁火山熔岩凝結成的柱狀節理,十分明顯,是674米高的缽窪山在大約1萬7千年前爆發時的產物。瀑布從前由於斷崖峽谷及深山巨峯阻擋,除非溯溪,否則難以接近,明治時代末期,湯島旅館的主人投下大筆資金開拓,如今有路直伸展至瀑前。狩野川冰涼清澈,特別適合山葵生長,這一帶有許多的山葵水田,據載始自1745年,已有農民在栽培山葵。天城峠是分水嶺,所有在本州流到太平洋的河川裏,狩野川是唯一向北邊流的。

步道初段為碎石面行車道,起伏不大,穿過鬱葱的森林,45分鐘後,來到舊天城山隧道,也是步道的最高點,全長446米的隧道,已有過百年歷史,利用拱橋原理的建造工法,把石塊以弧形的角度支撐坑道,造型優美。

湯之野福田家旅館作結

離開隧道不久,便來到「二階滝」,行步道與車道分離,進入杉林中,沿向南流的河津川伸延,瀑布接二連三現身,開始進入「河津七滝」路段,七道高度和流態各異的瀑布,由上而下,依序為:釜滝、蝦滝、蛇滝、初景滝、蟹滝、出合滝及大滝。命名瀑命的理由,有時候真的教人摸不着頭腦,釜(鍋狀深陷水潭)、初景(《伊豆舞孃》中男女主角的雕像)、出合(本谷川和荻入川兩支流匯入)以及大(明顯是指瀑高和水量),都可以理解,但為何是蛇和蟹?原來跟天城山脈的火成玄武岩地質有關:「蛇滝」,因四周滿佈的玄武岩坑洞,像片片蛇鱗;「蟹滝」是一座超級小的瀑布,由柱狀節理相叠而成,形狀如蟹,故名。「蝦滝」?水流看起來像蝦尾,比較勉強。

步道的終點,在川端康成曾經入住的湯之野福田家旅館。青春的歌頌與老年的追悔,是讀川端康成作品時感受到的兩個極端。年少多好,《伊豆舞孃》中大學生與舞孃的淒美愛情故事,是川端康成早年作品,當中少年的無邪與純真,即使帶着淺淺憂傷,青春的惆悵,依然很美,世界依然明亮。 然而真正代表這位文豪的深度的,卻是後期那帶幽暗與罪孽感的作品。川端康成反對自殺,對與他齊名的芥川龍之介的自殺,他曾寫到:「一個人無論怎樣的厭世,自殺不是開悟的辦法。」然而他最後還是在成就高峯、理應安享晚年之際選擇以煤氣結束生命,沒有遺書,原因成謎,但可以肯定,縱使失落,在他心中,青春,值得珍惜,值得讚頌。反觀我們身處之地,收成期的人為了繼續收成,不惜毀一整代青年人;青春頑強的生命,要不斷強調不會自殺。何等病態的社會。

「河津七滝」之七,釜滝。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