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肌肉記憶 - 麥煒和

醫字咁淺:肌肉記憶 - 麥煒和

再次先此聲明,本欄是純學術討論。

坊間流傳一個類科學名詞——肌肉記憶。例句一:「經過長時間反覆訓練,我們已形成肌肉記憶,能在電光火石間作出正確無誤的反應、判斷和決定。」何謂肌肉記憶?且讓筆者從腦神經學角度解說之。

肌肉負責連繫及執行神經指令,本身不存在記憶功能,所謂肌肉記憶,指的其實是implicit memory(內隱記憶,又名程序性記憶)。除了內隱記憶,我們還有外顯或陳述性記憶(Explicit或declarative memory),一如其名,後者是儲存腦中可供提取或憶及的資訊,譬如文字、姓名、過往經歷、知識等,外顯記憶存取的關鍵是必須涉及思考,屬有意識行為。相反,程序性記憶雖也源自大腦,執行時卻是無意識的,例子包括駕駛、彈鋼琴和一些已經熟習的運動技能如田徑動作、游泳、武術技擊等,當事人無需細想便能將動作順暢地揮灑出來。換言之,雖同屬大腦功能,陳述與程序性記憶的分別,是前者經過若干思考,但後者卻屬下意識(即所謂電光火石)作出的神經反應。

形成肌肉記憶的竅門是不斷反覆練習,以穩固相關的運動神經迴路。此外,我們亦可透過視覺觀摩來學習某些程序性技能,好像兒時看到父親駕駛車輛,小小腦袋其實已開始模擬轉軚、入波、踩油門等動作,這模擬功能有賴大腦皮質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當看見其他個體執行某組動作或某種行為時,鏡像神經元便會(像面鏡子般)在自身腦部投射出相應的神經信號,這恍如一次又一次預演,讓我們熟習該技能的基本概念,及在日後正式訓練時更得心應手。

鏡像神經元另一功能是育成人類的情感,比方說,電視正播放國家地理頻道,小朋友眼見獵豹撲殺小羚羊,腦中鏡像神經元反射出的,除了獵殺的動作,還有小羚羊的痛苦,和羚羊媽媽在旁無助的悲鳴,這時,在人類本性底下,觸動他心靈會是羚羊被殺的苦難(而非獵豹殺生的快感),小伙子即時大哭起來,這就是同理心(Empathy)的育成。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曾作了個實驗,他發現假使給兒童觀看一段亂棍毆打人偶的影片,由於人偶缺乏生命和沒表現出痛苦,受試者結果只能體會和模仿暴力,卻沒生成應有的同理心。

上述只屬模擬實驗,可悲的是,現實中被毆者縱有血有肉、及遭暴打至奄奄一息,施虐者和助紂者卻沒絲毫憐憫,甚至喜形於色,在他們心中,是否已將生命體死物化,當成洩憤的人偶?抑或他們根本的人性和同理功能早已泯滅殆盡,從此放棄為人?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