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林鄭與那4%無良人口 - 劉細良

【讀書好】林鄭與那4%無良人口 - 劉細良

【讀書好】
區議會選舉是一場民意海嘯,中共操盤手機關算盡,以為六成投票率就可以靠鐵票保住建制派,殊不知今次是「良心」選舉,不是政治分歧那麼簡單,保守中間派也無法認同「理大慘案」,於是投向反對派,七成投票率令建制最終迎來自有地區選舉以來的大潰敗。何君堯是建制派KOL,他是群眾眼中的紅色政客代表人物,其敗選鼓舞了千萬香港人,大家拍手稱慶,認為幸好香港人,大部份仍有區分是非善惡之心。

反社會人格

對於何君堯、中聯辦、警察及林鄭月娥的肆虐,我想起年前一本暢銷書《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作者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Martha Stout,此書研究反社會人格,她在書中指出,「有或沒有良心是一個很根本的劃分,這種劃分比智力、種族或甚至性別的劃分更重要。」這也是今天香港人必須認知的東西,我們一直以為反社會人格是指大奸大惡、目無法紀的騙子、殺手或暴君,但作者告訴大家,反社會人格者是指沒有良心約束的人,而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大約每2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沒有良心的,他們就在你我的身邊,面孔平凡甚至模糊,有人為追求金錢不擇手段,為了平步青雲而無所不用其極,更有人為了掩過飾非,可以睜開眼講大話。「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他們即使做了對不起朋友、家人、同事,以至社會大眾的事,也沒有絲毫愧疚,更遑論真心懺悔道歉。我越來越相信,林鄭月娥是具有Martha Stout所指稱的反社會人格。

沒有情感

認識她的議員及社福界人士告訴我,林鄭月娥很喜歡接case,幫助一些因官僚體制問題而得不到服務的特殊個案,表面看她應該是個有同情心的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政府朋友認為她只是借此凸顯自己的不畏艱難,敢於打破官僚規條的勇者,而不是出於關懷。作者認為反社會人格者自小會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其他人因此會臣服、尊敬或讚頌,最後付出沉重代價。林鄭月娥的敢於破格被稱為「好打得」,入世未深的小記者視為官場清流,結果?大家為此付出重大代價。她口口聲聲說自己有為反送中引發爭議反省,但從行為上看來,她至今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只是反對派借題發揮而已!沒有良心的人尤其愛裝出一副關心別人的樣子,但由於性格的缺陷,同別人無法建立感情連繫,所以也就無法感受到別人的感受,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同理心。香港市民因她個人私心,追求「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討習近平的認同讚許,令香港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實在很恐怖。

權威掩蓋良心

至於中聯辦及警察,則是書中提到因權威指令而放棄良心的人,一個是黨的權威,令他們不敢質疑止暴制亂高壓手段,一個是紀律部隊上級指揮權威,令前線警員失去了道德良心的判斷,變成無差別攻擊市民。他們往往將上級命令作為埋沒良心的藉口,為自己開脫,德軍集中營的守衞,就是如此推掉大屠殺的責任。那些向中文大學瘋狂發射催淚彈的警察,也是同樣為自己開脫,認為一切只是執行指揮官命令。至於何妖,與林鄭相比,他不一定具有反社會人格,反而接近一個扮激以求上位的蠱惑律師。

今天香港所謂黃藍之分,其實就有或沒有良心之分,看到交通警近距離射擊年輕人而熱烈鼓掌,在中環揪着女士不放,將她推給防暴警察的那位男士,他們的面貌,相當平凡,那4%的「垃圾」,根本早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知。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