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環球外交指數顯示,中國的外交網絡規模已超越美國成「外交第一大國」,大使館、領事館和駐外機構數目都比美國多;相反美國正值青黃不接期,國務院有逾四分一外交要位懸空。
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公佈2019年環球外交指數(Global Diplomacy Index),列出全球61國外交網絡分佈,包括大使館、領事館、常駐使團和其他駐外機構,61國包括20國集團(G20)成員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以及大多數亞洲國家。
使館領館數目均多於美國
數據顯示中國過去兩年增加了五個外交機構,總計有276個,比美國多三個;中國有169間大使館,比美國多一間,領事館中國則有96間,比美國多八間。研究員布萊(Bonnie Bley)分析,領事館任務是促進國家經濟合作,大使館管的是政治關係,因此中國多建領事館,反映它外交重心是在各地拓展經濟利益。
中國自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尾上台後,積極建立外交地位,「一帶一路」等大計都旨在向外伸延勢力。相反,特朗普治下美國外交倒退,退出多個重要外交合作,包括《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伊朗核協議和《巴黎協定》,布萊認為這對美國積累多年外交影響力的威脅,比數字上的差異更大。
研究又提到,美國在特朗普政府治下外交職位懸空近三年令人關注,國務院重要外交職位只有73%有人做,仍有27%空缺;例如駐澳洲大使就懸空足足兩年,跟俄羅斯交惡後又關掉聖彼得堡領事館,青黃不接令中國在數字上「爬頭」成為外交第一大國。自稱被特朗普逼走的烏克蘭前大使約萬諾維奇早前在國會作證時就說過,部門正被「清空」面臨危機,「政策推行分崩離析」。
不過,布萊相信,北京目前外擴只反映其野心多於實力,外國在中國設外交點的數目,仍比在美國的少80多個,「美國仍然是國際外交樞紐,是各國設置外交員的重點地區之一,排第二名的中國與之仍有一大段距離」。
美退多項協議損影響力
另外,研究顯示北京在外交上的進賬,部分是由台灣埋單,2016年22個外交駐點現只剩16個;薩爾瓦多、布基納法索、贊比亞、多明尼加共和國及聖多美普林西比都在近年跟台灣中斷邦交後投向中國,並已建成新中國使館。在外交指數榜排第三名是法國,日本取代俄羅斯排第四,準備脫歐的英國2016年原為第九位,但這幾年間11間領事館和三間辦公室關閉或降格,目前僅排第11位。
英國《衞報》/美國有線新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