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常被噩夢纏繞,導致無覺好瞓令人困擾,究竟如何才能擺脫夢魘?精神科醫生表示,發噩夢可反映人的潛意識,包括埋藏心深處的恐懼及負面情緒,惟當事人往往不知道,經常發噩夢可能代表壓力大或有需要正視的情緒問題。嘗試面對噩夢,也能減少對夢魘的恐懼。
記者:梁麗兒
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陳秀芬(圖)表示,從心理學角度,噩夢帶有象徵意義,很多時反映內心的困擾、恐懼及情緒,內容越與現實脫節、匪夷所思,越是藏於心底最深處,可能連當事人都不知道,例如夢見自己被外星人擄走。臨床上很少人純粹因一個噩夢求醫,通常是因經常發噩夢,以致瞓得差、甚至失眠,遂到精神科求診。另外,情緒病患者也較常發噩夢或被夢魘纏繞,例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或創傷後遺症。常見噩夢包括迷路、唔見銀包或重要的東西;被人追殺或殺人、被親人遺棄,或與熟人出現激烈爭執等。
陳秀芬指曾有一名60多歲女士因情緒低落、抑鬱症求醫,她經常夢到已過世的丈夫,引致瞓得差,甚至唔敢瞓。原來她過往與丈夫關係很差,二人如鬥氣冤家般生活,很多磨擦。丈夫患病後要長期照顧,令她感到很委屈及不開心,至丈夫死後感到孤單。她要服用抗抑鬱藥物及接受心理治療,解開心結,克服對噩夢的恐懼。
迷路也是常見的噩夢,曾有中年失婚女子經常在夢境中迷路,例如身處陌生大廈、商場或森林中,不斷兜圈卻找不到出口,感到害怕又迷惘。經了解後,發現病人自從與丈夫離婚後,感到自我價值低,「認為自己做乜都做得唔好」,之後患上抑鬱症,經常喊、情緒低落,發迷路的噩夢。她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後,病人在迷路的夢境中,出現了朋友作伴,也逐漸夢到自己找到出路,或找到巴士搭車回家。
嘗試理解夢境內容
受噩夢困擾,陳指當事人要面對及接觸夢境才能減少恐懼,建議市民嘗試理解夢境的內容及隱藏了的情緒,例如生活中是否遇到困擾或內心有糾結、抱怨或放不低的事情。不妨將噩夢寫下來,或與自己信任的人傾訴。若無法解釋噩夢的象徵意義,毋須給自己壓力或自責,只需多關注自己的情緒及需要便足夠,例如多做放鬆心情的事。
陳舉例打工仔常夢到自己重返讀書時代,要應付大考卻沒有充足準備,感到焦慮及驚慌,這可能反映在現實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勝任。此時可嘗試尋找壓力源頭,並作正面處理,例如思考自己能應付的種種方法,及學習接受不能預測的結果,要理解並非所有事情都在掌握內,不能每件事都盡如人意。
陳秀芬稱,每個人的噩夢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難以一概而論,若經常發噩夢或反覆受某個夢境困擾而影響生活,例如情緒不安、恐懼或精神不振,難以專注工作,或因噩夢導致不敢睡覺、睡眠質素轉差,都應該求醫。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