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建制議席輸到開巷,新民黨滅黨,何妖已完,在全城開香檳之際,建制喉舌卻如平行時空,「非戰之罪」、「勝之不武」、「泛民陰招盡出」、「黑色恐怖籠罩」,諉過卸責,死雞硬撐。
嘲笑過後,要問的是,何以有這種和香港主流民情完全不同的誤判?
建制將會大敗,就連建制派自己都估計到,所以大家才會擔心政府會否出陰招取消區議會?而葉國謙也曾帶動風向,明白表示要為區選能否進行定下死線,可見建制派一度真心希望,不要選了,反正輸硬。
但問題是,選舉後來如期,建制派甚至登報紙提出「用選票向暴力說不」,即是說,建制陣營忽然覺得形勢對自己有利,市民不再支持暴力,民意會轉投建制。真的不知那個天才如此研判局勢,這直接導致區選如常進行,建制對泛民,民意卻沒有逆轉,反而一如所料,狠狠懲罰保皇黨。
為何建制派會誤判形勢?因為他們大話講多了,他們天天講「止暴制亂」是全港市民的心願,於是他們認為市民不會怪責警方的暴力,他們認為市民只關心房屋、工作,他們覺得太多的不合作運動會逆轉民意。有一個烽煙節目聽眾講得很好,警察不停打壓取消集會,又用蒙面法嚇怕部份市民不敢聚集上街,於是這幾個月沒有再出現過百萬人的大遊行,而建制派卻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民意,以為民怨已停民意逆轉以為市民會和手足割席……
建制派大話講到自己的議席丟了。民意仍然如山聳立,只是有人用大話障目,欺騙自己。
想起清朝的中國人,認為英國人只是炮火厲害,一旦上岸近戰,由於外國人腿僵直不能屈曲,行動不便,清兵很容易便能對付。皇帝心雄,批准交鋒,最後一敗塗地。
為何清廷會以為外國人不能曲腳?因為當初外國使臣朝見皇帝時不肯下跪,為了照顧皇帝面子,清官員唯有欺騙皇上,說外國人的腿腳僵硬不能屈曲。當日的一個謊言,誤判形勢,也就有了後來的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