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水都」威尼斯月中一周內遭遇三次大潮,破壞了不少珍貴歷史古蹟,損失難以用金錢衡量,居民都忙於善後。威尼斯氾濫早已不是新鮮事,民眾亦早已習慣抗潮,但最令他們洩氣的是政府根本沒有盡力協助,變相強迫他們負起保育這些文化遺產的責任。
在全球增溫、海平面逐漸上升的大環境下,建於潟湖中央的威尼斯近年飽受潮水困擾,水位達80至90厘米已是等閒事,民眾亦有能力自行應對,只是本月12日起一周內出現三次水位逾1.5米的漲潮,最高一次更達1.87米,為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破壞了城中不少珍貴的古蹟,包括遊客勝地聖馬可大教堂和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獻的威尼斯音樂學院,修復工作艱難且漫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警告威尼斯有可能因此失去世界文化遺產地位。
依賴義工清理積水
氣候變化和絡繹不絕的郵輪駛入威尼斯固然是氾濫的幫兇,但當地民眾更怨恨政府眼見威尼斯反覆受大水威脅仍「不作為」,斥責國家和地方機構從未提供協助。
布蘭多利西奧(Paolo Brandolisio)是威尼斯水道傳統交通工具貢多拉船船槳和木製工藝品工匠,亦是四名僅餘的工匠其中一位。他的工作坊在這次大潮也未能倖免,被水浸過的工具都要清理避免生銹,沾過水的木材更因塗不上膠而要丟棄,他此後還要自行升高地台20厘米和添置水泵, 以防下次水浸,估計要停工多周。他抱怨地方政府提供的協助嚴重不足,每次都要依賴義工清理積水和水上的士自發提供交通服務。威尼斯美術學院負責人莫雷蒂(Fabio Moretti)亦批評政府不負責任,稱「這些地方已落入我們手中監管,但這些地方根本不屬於我們,是屬於全人類,是需要保育的古蹟」。
威尼斯旅遊區每年帶來數百億歐元收益,卻得不到適當照料,與區內人口減少有莫大關係。統計顯示,威尼斯大陸地區人口多達18萬,但歷史中心區人口大約只有5.3萬人,另外兩個廣受遊客歡迎的穆拉諾島(Murano)和利多島(Lido)人口亦不足三萬人。由於這些島生活成本高,而且依賴水道的交通極為不便,故一直都有居民遷走,進而分配不到足夠的社區資源,亦缺乏鄰里力量活化社區和監察公共維護工作。
盼公投建獨立行政
有鑑於此,威尼斯有民眾正爭取自治權,以及主張以稅務優惠推動威尼斯重新分配人口,務求更健康地治理該區。他們希望下月1日舉行公投,讓威尼斯建立獨立行政架構,脫離人口稠密的梅斯特雷(Mestre)和工業港口馬格拉(Marghera)兩個大陸地區。關注問題的環境科學家達莫斯托(Jane Da Mosto)表示,威尼斯正處於氣候緊急狀態,亟待妥善的政策和負責任的工程。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