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arp撻定單位重售銅鑼灣樓上舖 6年劈價35%

The Sharp撻定單位重售
銅鑼灣樓上舖 6年劈價35%

【本報訊】社會氣氛仍未緩和,零售市況持續低迷,靠零售業支撐的「樓上舖」市場未能倖免,由金朝陽(878)發展的銅鑼灣銀座式商廈The Sharp,一個撻定單位最新以3,510萬元重新售出,按面積1,108方呎計,實呎31,679元,造價較2013年初低1,862萬元或35%。
記者:黃朗鈞

反送中運動已踏入第六個月,示威活動浪接浪,10月及11月首10日訪港旅客人次下逾四成,旅遊及零售市道淡靜,過往依賴自由行帶動消費的銅鑼灣,負面情緒已蔓延各類物業,除地舖不斷劈租外,更有銀座式商廈劈價重售。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銅鑼灣霎東街11至13號銀座式商廈The Sharp 9樓,面積約1,108方呎,最新以3,510萬元沽出,呎價31,679元。

銅鑼灣銀座式商廈The Sharp一個舖位以3,510萬元成交。

自由行高峯期開售

資料顯示,上述單位為該項目至今涉資最大宗撻定,原業主為灝凱有限公司,其中一位董事為何倩杏,為歐洲時裝雜誌發行商Mag Fashion Group創辦人。何氏於2013年1月以5,372萬元買入,簽約先付268.6萬元後,再於年內三次付268.6萬元;2014年再付268.6萬元,前後繳付最少1,343萬元定金,即樓價的25%,但其後簽署文件終止合約,所付的定金全數盡失。

若以何氏購入價與最新成交價比較,發展商六年後劈價1,862萬元或35%重售,單位本年4月亦曾推出市場放售,當時意向價約4,582萬元,現時成交價再減1,072萬元或23%。資深代理透露,The Sharp 2013年開售時,正處於自由行高峯期,大部份買家認為地舖只升不跌,水漲船高下,樓上舖同樣會升,但當自由行大減,地舖租金跌約1倍,樓上舖亦難逃一劫,而發展商當時為谷起銷量,亦推出兩年成交期付款方法,買家當時只須付20%首期,餘數可於兩年後即2015年還清,大大降低炒家摸貨成本。

The Sharp不乏名人買家,包括恒隆地產(101)前執董、現為四太梁安琪打理地產投資的吳士元,2016年曾斥資5,372萬元購買一個低層單位;中原集團亞太區總裁黃偉雄亦於同年斥資5,680萬元購入一個低層單位,可見當時樓上舖的魅力所在。

城市金庫劏舖蝕82%

劏舖蝕讓停不了,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北角城市花園城市金庫相連舖位,面積共103方呎,本月初以95萬元售出,呎價約9,223元,原業主於2013年以共526.1萬元購入,持貨六年後賬面勁蝕431.1萬元,蝕幅達82%。中原(工商舖)黃國明表示,觀塘成業街10號電訊一代廣場28樓A室,面積約3,813方呎,現以每方呎約28元招租,涉及總月租約1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