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骨科醫生過去三十年都秉承着一個優良傳統。每個星期六上午大家都會聚集一起進行大約一個半小時的學術會議,並以討論病例個案的形式進行。筆者認為會議可以提供香港骨科醫生保持恒常交流、持續進修、「做到老,學到老」的機會。上星期的主題是討論如何治療肩關節脫位,俗稱「膊頭甩骹」。負責的團隊分享了兩個比較複雜的肩關節脫位個案。於短短一個半小時的分享和討論,與會的醫生都能夠對治療肩關節脫位最新的發展和技術有更好的掌握和更深的認識。接下來筆者希望將一般運動愛好者較關心以及容易明白的重點和大家分享。
肩關節脫位在運動創傷當中並不罕見,特別在一些碰擊性或經常要高舉手過頭的體育項目,例如欖球、籃球、手球、甚至足球等等,都是較為高危引致肩關節脫位的運動。不少運動員都可能聽過膊頭「甩開就甩」的說法。其實若然沒有適當處理和康復,「甩開就甩」的說法亦不無道理。研究證據亦顯示,喜歡參與撞擊性或經常要高舉過頭的體育運動的年輕人,年齡二十或以下者,在第一次肩關節脫位後,一年之內再出現脫位的機會超過五成。之前有肩關節的運動醫學專家研究顯示,若然在復位之後將肩關節固定在中間偏少許外旋的位置,比起傳統固定在內旋靠近心口的位置,再脫位的機會減至百分之三十或以下。各國專家亦進一步研究,發現對於這些熱愛撞擊性運動的高危一族,在肩關節脫位後,如盡早接受微創肩關節鏡將撕裂的組織修補,包括盂唇以及韌帶修補,便能將再次脫位的機會減至百分之十或以下。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團隊之前的研究亦顯示,這群高危一族只要在經過微創手術治療下,肩關節再脫位的機會只有大約百分之五。
但若然第一次肩關節脫位後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而反覆出現脫位甩骹的情況,則會引致肩關節退化或功能逐漸受到限制。反覆的脫位亦會引致肩盂或肱骨出現骨缺損。於較嚴重的骨缺損情況下則要接受植骨手術。醫生一般會由盆骨取骨移植至肩盂的前方,又或會將肩膊的喙突及其肌腱一起轉移到肩盂的前方,並加以固定,從而穩定肩關節。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現時這些較為複雜的植骨手術已經可以在微創關節鏡下進行,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和復原的時間。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總監容樹恒教授
隔周二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