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給小孩看的書,是給家長看的。
時間回到2015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發生恐襲,一名受害人,不幸在音樂廳遇難,受害者的丈夫安托尼.雷西斯是位記者,亦是法國新聞廣播電台及財經台的專欄作家,事發後,他忍住悲傷,透過個人臉書寫了一封給兇手的公開信,標題為「你不值得我仇恨」,po文引發全球討論對抗野蠻的暴恐力量,在訊息發佈24小時後,喚起超過23萬次分享。字裏行間記錄恐襲發生當晚,到整件事情關鍵14天內受難者家屬的心路歷程。當事人袒露了自己承受的苦痛,並以文字的力量傳達出戰勝邪惡暴力的決心。
縱使傷痕累累 也要戰勝暴力
「13號星期五,那晚,你們偷走了一條的生命,我的生命之愛,我兒子的媽媽,但你們無法得到我的仇恨。我不會以仇恨來滿足你們。仇恨,正是你們想要得到的,但是,以憤怒回應仇恨,等同是向造就了今日的你們的愚昧認輸。你們想要我害怕,想要我以懷疑之眼看待我的同胞們,想要我為安全而犧牲自由。但是,你們輸了。你們無法得到我的仇恨。」
網上瘋傳的一封信,最後成了16篇感念妻子的日誌結集成書出版,《你不值得我仇恨》並沒有呼天搶地的濫情文字,全書以私人日記方式記錄事發經過,藉着慘劇發生,作者即使經歷傷痛,心靈傷痕累累,自己仍有選擇的能力,不讓仇恨進駐內心裏頭,父子倆仍然堅持一貫對生命的溫和態度,這超越個人恨意的生命反思,不但翻轉了世人對抗恐怖主義的標準,亦治療了法國人的傷痛。
是次恐襲造成137人死亡,368人受傷。死傷震驚世界之餘,更讓全法國進入備戰狀態。事件引發許多法國家長帶着孩子一起面對處身的真實世界,不同年齡層一起回到肇事地點,在群體的哀傷中,以鮮花來代替報復心理,以表達感受來代替恐懼逃避。
香港經過了差不多六個月的「恐襲」,我想不論藍黃群組的人,都開始生出不少情緒,這出現在人生中的「不速之客」,實在讓心情非常不暢快,強闖入我們的生活裏頭,趕又趕不走,最難受的是,我們完全看不到漆黑隧道盡頭的一點亮光,只知道內心越來越煩厭,心情越來越起伏不定,吃不下又睡不穩,日子就是難過。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總難免會遇到那麼一兩個讓我們怨恨、無法釋懷的人,這和討厭一個人有點差別,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有可能是我們不喜歡這人的個性、作為、處世態度等等,但是當我們憎恨一個人的時候,跟討厭又是另一回事,一個能勾起你仇恨的人,很可能這人曾經在你的人生中佔據了某個重要位置;或是在某件重大事件中擔當一個吃重角色,這個你曾經很在乎的人,當天你有多重視他,當恨衍生出來的時候,你就會有多恨他。每天都想着總有一天我要好好報復,他們怎麼對我,以後我一定要加倍奉還。最困擾的是,縱使心存怒火,你又未必能夠對這惹你生氣的傢伙作任何報復,這些可以是甚麼人?他可能是你的至親,你不能容忍對方的所作所為,唯一的選擇就是眼不見為淨,保持距離,避之則吉冷待對方。
在仇恨中生活 日子只會更苦
比較之下,如果這個讓我們仇恨的人就只是仇人,他可能做了甚麼傷害自己某一件事,這一種就較前者容易處理得多,因為他只屬於一個於你生命中無足輕重的過客,到底這人值不值得你仇恨呢?
我們為甚麼要讓一個「眼中釘」令自己情緒波動,其實,只用很簡單的三個字就可以說完了:「憑甚麼!」今日,當我們每次滑手機,看到越來越多的暴力血腥新聞,令你的腎上腺數上升,30字的粗口都到嘴邊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嘗試吸口氣,先問自己,這些人值得我們恨嗎?把自己放在仇恨中,變相接受了他們愚昧的行為,如受害人丈夫所言,日子怎麼過完全在於自己的選擇,嘗試把仇恨轉成繼續生活下去的能量,讓自己走過這段情緒低谷才是重點,介紹這書的目的只希望你可以跟我一樣,看畢可以釋懷,不要讓自己一直在仇恨中生活,那只會令日子過得更痛苦。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