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其實學生時常流連的球場亦然。小小一個球場,盡見人生百態;近日新聞,讓我想起小時候到街場打波的一件小事。
學生時代,放學就和同學抱着籃球往球場衝。辛苦霸來一邊籃架,心急開波,通常連衣服都來不及換就直接來三打三;小時候大家的零用錢都不多,就算趕及更衣,通常都只是普通T恤及平價波鞋,經常以上體育課的「白飯魚」上陣,緩震及保護其實不比黑皮鞋好多少。年少之時,又那會理會這麼多?打得開心就好了。
當然,我們還是會對那些漂亮球鞋趨之若鶩。場內每有全身名牌的球友出現時,總忍不住多望幾眼。記得那時就有一個永遠腳踏不同名貴球鞋的傢伙經常在場上出現。他總是形單影隻,只一個人獨自投籃;球場滿人了,他就走到場邊來回運球。通常落得街場就以鬥波為樂,何以他棄眾樂而取獨樂?
不久之後,我們就知道原委。有一次我們剛好不夠人,就打算在場上找人湊合;球友上前邀約,他竟然吐出一句:「嘩,你哋着呢啲咁嘅鞋,點同你打呀。」
相信不用解釋都會立即了解為何他一直獨自一人了。原來球鞋價格成為他決定打不打球的唯一價值觀,球場亦不過是他展示服飾的場地。先敬羅衣後敬人,他的衣着沒錯吸引眼球,但在接觸過後,就真的敬而遠之算數了。換個角度想,他主動選擇遠離群眾,就不會有被別人孤立的傷感,正是各取所需,活得自在。
小孩子,有點「白鴿眼」或許不奇怪。到長大之後,我們還是會為買到心愛復刻球鞋而興奮,會為吃到一頓美味晚餐而高興,但心智稍為正常的人都不會拿這些來炫耀—有甚麼好炫耀呢?人大了,自然有比球鞋或火鍋更遠大的追求;到成年後還要以物質價值去證明自己比別人優勝,原因有三:一,他自卑;二,他心腸壞;三,他還停留在口腔期,吃飽(不是吃得好)就夠。想一想,嘖嘖,這些人真可憐呀。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