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魔雪奇緣2》愛莎安娜都是強人

【娛樂專題】《魔雪奇緣2》愛莎安娜都是強人

《魔雪奇緣》(Frozen),讓《Let It Go》成為小朋友國歌,也被認為是迪士尼對女性主義的展示——愛莎和安娜,的確改變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女性/公主設定,是近年荷李活對女性形象塑造上一次互為因果的表現。
撰文:月巴氏

《魔雪奇緣2》現正在港上映

有關公主的其中一個約定俗成:公主配王子,身份匹配門當戶對;但其實兩者地位並不對等,不對等源自:公主注定是被動的存在。她總是被(妒忌她的同性)加害,無力反抗,等待王子拯救,全程保持緘默沒有任何話語權,對於王子的愛,只能Say Yes。

不再服從童話規條

出身顯貴的安娜卻選擇了庶民基斯托夫。她也曾墮進約定俗成的圈套,當遇上那個相貌堂堂禮貌周周的王子就獻上芳心,點知呢個王子原來奸嘅,打破了王子必定正義一心為愛的老奉設定,令《魔雪奇緣》不再服從約定俗成的童話規條,而作為第一女主角的愛莎,到散場一刻,都沒有遇上任何具有愛情潛質的角色,而只是專注地擔當阿德爾王國的唯一統治者。

愛莎與安娜不是突破公主規條的先驅。2012年的《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姬絲頓史釗域飾演的白雪公主,已不再是弱質女流,反而變成一個帶領人民起義的領軍。

與別不同的公主還有《神奇女俠》。不再是電視劇的性感尤物,而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無懼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女戰士,上到戰場,甚至為男人殺出血路。只是基於飾演者是姬嘉鐸,對男觀眾還是有着性的魅力;《Marvel隊長》更進一步,貝兒娜森全程與性感絕緣,而且由一開波就展示不比男人輸蝕的強橫力量,只是被祖迪羅懶好心地勸阻,務必控制力量,這一點令我想起愛莎那對由父王提供、封印魔法的手套——即使出於家長一片好心,這雙手套卻的而且確規限了愛莎的天賦。其後愛莎能開拓屬於自己的人生,全靠脫掉這雙手套。《魔雪奇緣》未必要反父權,但父權的確一度存在。

沒有特殊能力甚至身有殘障的女人,一樣能夠反抗臭男人。《末日先鋒:戰甲飛車》的查理絲泰朗就是這麼一個女人,黃沙萬里,揸住一架巨型運油車,即使車裏有個湯哈迪,但他只是一個偶然出現的輔助角色,由籌備到落實執行拯救女人出險境的都是查理絲泰朗;旅途中,二人也沒有例牌地發展戀情。

《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中,姬絲頓飾演的白雪公主是個帶領人民起義的領軍。

《俏嬌娃》宣示女權

這種女權的展示,可以出於真心,亦好容易變成一種銷售策略。新一集《神探俏嬌娃》,由故事到人物到場面,都積極展示一種女性勝過男性的感覺,男人在那個由伊莉莎伯班絲主宰的世界裏,只獲安排擔演以下角色:奸角、打手、蠢材、鹹蟲——也有一兩個好人的,其中一個未到戲的三分一就死了,另一個,即使冇講明,但應該是基的。最後一場battle,甚至動用一個大wide shot,交代成班男人被一群angels擊倒脅持的場面,令我不禁諗起《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全Marvel宇宙女英雄出擊的一幕,是有剎那興奮,但事後諗番,又太着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