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流沙河,昨下午因病離世,終年88歲。流沙河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毛澤東點名「有政治思想問題」;晚年接受外媒專訪時,直言簡體字使傳統文化發生斷裂,「每一個簡體字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理由」。
斥簡體字令文化斷裂
據流沙河的兒子余鯤表示,父親因末期喉癌入院,還沒來得及做手術,就出現併發症。昨下午3時許,流沙河突然陷入深度昏迷。余說,如果父親心臟停止跳動的話,他們也同意放棄救搶,但當時父親還有心跳,只是血壓非常低,處於深度昏迷當中,怎料3時45分終究撒手人寰。
流沙河原名余勳坦,1931年生於四川成都,自幼習古文,曾擔任報章及雜誌編輯。1957年反右運動中,他因作品《草木篇》被毛澤東親自點名批評,「假百花齊放之名,行死鼠亂拋之實」,因而在全國上下被批倒鬥臭,被認為是「站在已被消滅的階級立場」上,「向人民發出的一紙挑戰書」,從此被打成右派,接受勞改,累計長達20年。直到1978年,他到金堂縣文化館出任館員,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後又重新開始發表作品。他著作有《故園別》、《流沙河詩話》等。
2013年,他的專欄《簡化字不講理》在《金融時報》中文網刊發,引發簡繁之爭討論。及後,他再暢談簡體字的弊端,認為簡體字使傳統文化斷裂,「每一個正體字都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個簡體字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理由」、「因為使用簡化字,我們已經很難明白古人的真實意思」。
澎湃新聞/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