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理工大學校舍西北Z座行人天橋到漆咸道南天橋行車路的落差,目測約有8米,即三層樓的高度。如果你是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攀岩好手,甚至只是中級程度的愛好者,配備了繩索和其他防護器材,游繩下降,不會覺得是甚麽一回事,畢竟這是每次練習時到頂之後需要做的例行公事,一般標準的人工攀石牆高15米,就超過五層樓高。但想像一位完全沒有攀爬經驗,甚至有畏高症的人,單是探頭下望,已足以陷入恐慌,呼吸加速,手足無措而呆在當下,若還要他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凌空游降,肯定瞬間便雙腿發軟,頭腦發暈,手掌因大量出汗、乏力而無法抓緊繩索……這不只是心理因素,而是實實在在的身體反應。這種恐懼,我能理解,多年前被困於馬鞍山「彌天壁」中段位置的感覺,仍歷歷在目。
三大險澗 一探東馬肚
岳界前輩口中,香港有三大險澗︰東涌臥龍石澗、鳳壁石澗和馬鞍山東馬肚坑。當年已涉足過臥龍鳳壁二澗,很自然地,便決定小組一探東馬肚。馬鞍山山形如馬鞍,從西沙公路企嶺下海段眺望,馬鞍脊東面一列絕壁,氣勢磅礡,「企嶺」二字,並非浪得虛名。官坑脊與大洞脊間之澗谷,因位置於「馬鞍」之下,便稱「東馬肚」。前輩祁麟峰著作《香港山澗叢集》時名為「斷鳶壁」的絕壁,後人按支源位置再細分,又有「彌天壁」、「斷鳶壁」、「螺旋壁」、「馬吭峽」等名字,當天選擇的路線,正是攀「彌天壁」登「彌天棧道」。自問不是年少氣盛一類,同行的都是具豐富經驗的隊友,但人總不能永遠原地踏步,依賴別人,在隊友鼓勵下,初次擔任領攀,先登壁頂置繩索。因錯誤判斷,攀到崖壁中段,才發現直壁上全是overhang(岩面角度超過垂直面),且無手腳落點,無法上攀,更不能回頭下攀。困於險地,手腳開始乏力,腦中空白一片,隊友在崖底大聲提點,彷彿完全聽不見。也不知過了多久,終於鎮定下來,小心向左橫移,抓緊崖上樹幹,跨好大一步才到較為安全的樹叢林路。
畏高,害怕暴露感強的地方,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使然。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美國著名攀岩好手Alex Honnold在完全沒有安全措施及輔助工具下,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成功徒手征服高914米的酋長岩(El Capitan),成為首個完成此壯舉的攀登好手。除了技術,如何克服與生俱來的反應,是另一決定性因素。MRI腦掃描結果顯示,Alex的杏仁體確實異於常人,很難受到刺激而活躍,對驚恐反應不大。吾亦只常人,也畏高,但經驗告之,這些恐懼心理,是可以適應的,最重要是接納和嘗試克服。面對高度的恐懼,人人不同,對我來說,其實只是害怕自己不夠力量固定身體而墮下。掌握了不靠「死力」支撐,而是靠平衡重心、姿勢與用力點的技巧後,有了信心,畏懼自然消退。
學習攀爬 救人兼自救
「爬山危險」、「攀崖危險」、「不值得犯險」……或出於關心好意,或出於「你出事會連累別人」的正義感,攀山多年,難免不時收到這樣的勸告。自然界中沒有絕對安全的路線,學習攀爬,不只是運動消閒、增強體質,也訓練應變的能力、排除風險的思考方式,當然,也可能在不可預期的情況出現之時,既可自救,也能救人。
天橋邊緣上等待的人,只靠徒手抓住橋邊欄杆;有人捉不緊繩索,滑手墮下,負傷離開;場面驚險,隔着屏幕,也教人看得手心冒汗。簡易且無安全措施的繩索,應該是有經驗者在最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盡力做到最安全的逃生設置,也許駕輕就熟,最難之處,是如何指導全無經驗者克服恐𢣷,逐一成功下攀。大部份人身手並不敏捷,險象環生,卻無人退縮。
高高在上者,總以為可以用恐懼令人退縮馴服。恐懼可以適應,卻需要時間,人有多大的絕望,才會一夕間衝破恐懼,敢於冒險突破缺口?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