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土地供應不足,社會要求發展新界棕地建屋。規劃署委聘的顧問完成研究新界各處棕地的分佈、面積及經濟用途,根據問卷調查及實地觀察,最終識辨合共1,414公頃仍有營運的棕地,主要在新界西北及東北。當局披露當中700公頃具發展潛力建屋,其中160公頃因接近現有基礎設施,具高發展潛力,主要位於沙埔村、十八鄉、屏山、泰亨及藍地等,該署今年內物色合適的土地,交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展開技術研究,以確定公營房屋開發及所需基礎設施工程的範圍。
記者:譚靜雯
規劃署於2017年4月委聘顧問展開棕地研究,以全面掌握新界各處棕地的整體情況,該署昨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研究報告。報告指於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新界有1,414公頃有作業營運的棕地,主要位於新界西北和新界東北,前者多達1,060公頃。報告亦列出現時棕地的行業,以倉庫或貯物的用途佔最多,其次為建造業、物流業及車輛維修等。連同無人營運的棕地,棕地的總面積合共1,579公頃。報告指出,研究期間的棕地每月租金中位數及平均數分別僅為每平方呎3及3.9元,估計提供約5.2萬個職位。
多屬私人土地
顧問認為清拆現有棕地作發展或其他土地用途時,行業生態將出現變化,當中約10%受訪者表示會結束業務、63%受訪者表示會另覓地方經營。另有43%的受訪者表示其作業需要在露天場地營運。若政府提供「特惠租金或津貼」及「足夠的營運和儲存空間」,可以鼓勵棕地作業搬遷至特建的多層樓宇等。不過,報告指出絕大部份棕地位於私人土地,只有少數位於政府土地上,若綜合有營運及沒有營運的棕地,當中653公頃早已納入新發展區或具發展潛力地區項目、120公頃屬政府項目及30公頃為私人發展項目、76公頃則位於保育相關地帶內,不適合發展,即餘下約700公頃棕地,具潛力重新發展。
當局披露該700公頃棕地中,160公頃屬於高發展潛力,主要位於沙埔村、十八鄉、屏山、泰亨及藍地等。規劃署會優先檢視160公頃高潛力的棕地,因有關土地較接近現有基礎設施,今年內物色合適興建公營房屋的土地,交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展開技術研究。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指新界只有約1,300公頃的棕地,報告證明政府低估棕地的面積,又稱政府只檢視160公頃具高潛力發展的棕地,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