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茶果嶺面臨「滅村」命運茂發茶室 雞公碗盛滿鄰里情

【港故事】茶果嶺面臨「滅村」命運
茂發茶室 雞公碗盛滿鄰里情

早前施政報告提出收回茶果嶺村等三條九龍古村興建公營房屋之用,人稱「華仔」的茶果嶺村老街坊吳寶和看着電視直播時,感覺政府今次來真了,他表示早已做好被「滅村」的心理準備。多年來華仔他在村內接手父親的茶室經營雲吞麵檔,曾幾何時風水師批其茶室格局「搵唔到食」,但他一樣靠檔口養活家人。此刻茶室可能面臨結業,他最不捨是村民之間的人情味,盼延續的不僅是父親的檔口,還有村內的鄰里情懷與歷史文化。
記者:黎國剛 攝影:劉柏麟

吳寶和在香港土生土長,是家中獨子排行第四,有五位姐妹,他自一歲起已隨父親由大埔搬到茶果嶺村居住。父親吳茂松是潮州人,吳寶和童年時與姐妹一起在村內成長,但如今只有他一人仍留在村裏,亦年屆65歲,是村民熟識的老街坊。他自言村民「6歲到60歲都識我」,暱稱他「華仔」。原本吳寶和與「華仔」扯不上關係,只是最初有客家村民口音不正,將「和仔」叫成「華仔」,久而久之大家都以此稱呼他,他倒也沒所謂。

華仔猶記得當年搬到茶果嶺村時,周圍是空地居多,一家人建屋居住下來。上世紀60年代大批內地人逃亡來港,也紛紛到來搭屋居住,一時間村內人口大增,全盛期人口逾萬,村內必經小路更取名為「茶果嶺大街」,大街兩旁曾有不下百家店舖,包括士多、米舖、酒莊、服裝及雜貨店等,極盛一時。他曾在四山公立學校讀書,是當年東九龍名校,著名粵劇老倌羅家英也讀過;他也見過時任港督彭定康在卸任前到訪茶果嶺村觀賞天后誕大戲。不過昔日繁華隨着歲月洗禮已不復再,如今校舍荒廢,村內只有千多人居住,在大街兩旁也只有寥寥數間店舖經營,吳寶和的「茂發茶室」是其中一間。

吳寶和經營茂發茶室煮雲吞麵多年,一直做街坊生意,每碗麵只是17元。

茶室用作煮麵的爐頭,過去是燒柴的,後來改用火水,爐頭上放的是找續用現鈔。

招牌被當搖搖板 坐爛照用60年

茂發茶室是吳父的心血,至今有60多年歷史,是茶果嶺村歷史最悠久的食店。當年吳父取得茶室牌照經營雲吞麵檔,兼賣咖啡奶茶及炒小菜,成為一眾村民每日相聚、閒話家常的好地方,滿載着鄰里之間樂也融融、守望相助的情懷。只見現時茶室門楣上一塊大大的木招牌上,「茶」字有一道裂痕,是歲月的留痕。「當年父親開業前整好呢個招牌,裝修師傅放喺附近,啲細路當搖搖板,就係咁坐爆咗個茶字」,但吳父與吳寶和都沒有介意,珍惜當中的鄰里感情,招牌一直沿用至今。

吳寶和自小在父親的茶室幫手,後來更從父親的手上接棒。他笑言:「啲人成日睇我包雲吞,我用一支竹籤或者筷子,都可以包到雲吞!」甚至有顧客專程駕車遠道而來光顧。不過,茶室生意最初不被看好,由於舖內的廚房位底部有一塊大麻石,無法鑿開,故廚房作出遷就變成「上高下斜」。吳寶和指當年曾有一位風水師傅一看如此格局,就斷言「搵唔到食」。豈料之後茶室客似雲來,「嗰個風水師見咁好生意嘅,就話嘞:『啊,個名改得好呀,茂發、茂發,阿茂都發啦!』」吳寶和說時笑不攏嘴。

當然,吳寶和也未有如風水師傅所言,靠着茶室生意發大達,但他緊記父親的教誨:「你唔做梗係唔發,你坐喺度睇吓發唔發?」所以他一直努力經營茶室,靠茶室養活妻女一家三口,如今女兒長大成人,已搬出村外居住,卻不時返回村內。多年來雲吞麵沒有加價,去年才加至每碗17元,一碗共四粒雲吞,無非是做街坊生意。早年檔口煮麵是燒柴的,但之後改用火水,舖內還保留着昔日事物,例如麵碗是絕版雞公碗,也有年代悠久的飯勺和古董掛畫。

開放式收銀 村民互信自助找贖

與舊事舊物一樣保留着的,是茶室的人情味。原來吳寶和年輕時一度離開茶果嶺村,搬到油麻地租樓居住,但發覺鄰居關係疏離,於是又搬回村內,之後一直再未離開。大廈內未曾遇到的情景,在茶室卻可以見到,當中茶室的牆上就掛着其他村民留下的鎖匙,是吳寶和替街坊寄存的,「有村民漏咗鎖匙開唔到屋企門,咪方便佢哋過嚟攞鎖匙囉」。同樣,茶室入門的櫃枱放着供找贖用的現鈔及零錢,也是古老開放式的,即使村民自出自入,甚至光顧時自行找贖,吳寶和也不擔心被偷錢,皆因鄰里信得過。

多年來吳寶和見盡茶果嶺村由盛轉衰,不知多少次聽過政府要收地發展,但對於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收地,他相信今次政府是來真了,揚言會留守到最後。他希望可以保留父親的茶室之外,更希望政府可以保留村內四山公校及天后誕等歷史文化,並讓村民繼續有聯誼聚腳的地方。近半年吳寶和因腳痛不能長期站立,被迫將茶室改作士多,售賣汽水雜貨,暫時不再提供雲吞麵。不過,他揚言:「等我隻腳好番,我一定會重開(麵檔)!」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