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區選以往投票率偏低的新生代,在這次反送中風波成中流砥柱。過去五個月曾兩次被捕的浸大學生會會長方仲賢(Keith)認為,議會內外抗爭可並存並進;是次選舉,更是現時少數讓市民以民主、文明方式發聲的機會。他希望港人能夠給一眾年輕民主派候選人一次機會,在香港危急存亡之際,投下良知的一票。
送民主派入議會抗爭
2014年傘運後,各界曾預料「首投族」在翌年區議會選舉中將建制派「Vote out」,惟當年18至30歲組別的投票率僅30.3%。2018年立法會九龍西補選中首次投票的Keith以往認為區議會對民生影響微乎其微,「喺馬路度加咗個圍欄,成年嘅政績可以只係咁樣。然後樓下有個梁美芬議員辦事處,但佢一年只係開兩、三次」。加上傘運後新生代目睹政府不斷DQ民主派代議士,渴求改變的年輕人慢慢對既有制度感失落,寧願浴血街頭,「留意議會有咩用呢?個議會都唔係代表香港人」。
然而,歷經將近半年反修例風波洗禮後,Keith始終相信區選是一個讓港人以選票表達對爭取「五大訴求」的信念未變的機會,「民主派或支持『五大訴求 缺一不可』嘅候選人得票率,係可以彰顯到普羅大眾嘅民意,所以呢次選舉係非常重要,無論係對議會內嘅抗爭,又或者係議會外嘅抗爭」。
6月以來,大批青年選擇在制度外抗爭,但同時亦有新生代選擇投身社區,盼以區議員身份在議會內抗爭。曾為民主派候選人落區拉票的Keith認為,制度內外的抗爭互無衝突,亦應同時進行,「呢個時勢要用盡任何辦法」。社區尚有許多延續這場抗爭的空間,如在6.9大遊行前夕,有候選人在社區講解《逃犯條例》修訂時,曾被區內長者責怪他們「搞亂社會」,但7月過後,不少公公婆婆會主動向年輕民主派候選人噓寒問暖,足證社區工作仍然有用。
不過,他認為即使泛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大勝,也未必能即時撼動政權,亦無法逆轉現時的抗爭形勢,「即使泛民主派大勝,喺小圈子選舉(特首選舉)加少少議席,但喺體制內,百幾票又算啲咩?」故選舉過後,才是一眾民主派候選人抗爭的起點。
■記者羅智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