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人對健康多了關注,又或買醫療保險的需要,越來越多人會做包括肝膽超聲波掃描的身體檢查。膽囊瘜肉(gallbladder polyp)是肝膽超聲波報告中的常見「熟客」。根據研究顯示,膽囊瘜肉於成年人口中發病率約5%,而大部份患者並無任何症狀。
由於近年大腸癌成為香港頭號癌症,加上政府致力推廣大腸癌篩檢,很多市民都認識到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前奏。因此當患者聽到膽囊長了瘜肉時可能很緊張,問醫生膽囊瘜肉會不會變成癌症?答案是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膽囊瘜肉是指膽囊內壁上生長出異常凸起物,其實包括兩種不同的病變,較常見的是由膽固醇沉積而形成的膽固醇瘜肉 (cholesterol polyp),肥胖或血脂較高的人發病機會較高,有時會伴有膽結石。膽固醇瘜肉是完全良性的,並不會產生癌變,但偶爾會造成和膽結石一樣的上腹痛,極少情況下可以脫落走到膽管裏,引起膽道阻塞或急性胰臟炎。
另一種膽囊瘜肉屬於腺瘤(adenoma),和大腸腺瘤一樣,將來有變成腺癌(adenocarcinoma)的機會,理論上也像大腸瘜肉般應該切除。問題在於,到底超聲波下的瘜肉是膽固醇瘜肉還是腺瘤,是不可能從影像上區分,也沒有其他檢查可以準確分辨到。
根據2016年一份綜合文獻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超聲波診斷到的膽囊瘜肉中只有0.5%-1%是惡性腫瘤,因此並不是所有膽囊瘜肉需要切除。對於小的膽囊瘜肉,癌變風險很低,可以安排超聲波定期觀察,但是超過一厘米的膽囊瘜肉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率大大提高,而兩厘米的瘜肉大部份都已經轉成癌。因此,一般建議一厘米以上的膽囊瘜肉應該要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否則,等到已經變成惡性,就後悔莫及。此外,如果是有症狀的膽囊瘜肉,就算小於一厘米都應該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有些患者會問膽囊瘜肉能不能用內視鏡切掉而不用膽囊切除呢?答案是不行。因為膽囊只連接膽管,不直接連到胃腸,以現時的內視鏡技術是不可能到達膽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現時標準的治療。隨着醫學技術不斷進步,或許有朝一日,膽囊瘜肉真能像胃腸瘜肉般可以用內視鏡切除。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lcf.org/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