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現時部份指數的納入機制,主要重視市值和成交,令部份細價股有機可乘,藉炒高股價納入指數後,向基金散貨、「冧棚」獲利。此做法簡單直接,部份人士把股權集中、再把股份持續炒上並製造大量交投;待指數符納入成份股資格後,追蹤指數基金便會調整持股比重。一般而言,股份為增加在指數中比例,股價或會大幅炒上,待基金購買股份後股價即急跌,該等人士完美地完成散貨過程。由於股價表現與基本因素有一定偏離,日後「爆煲」風險大增。
少有考慮公司基本因素
核對中央結算紀錄,雅高成交大增當日,摩根大通及渣打分別增持約7,000萬股及1,000萬股,富途證券則減持約5,100萬股。Morning Star資料,雅高主要由經營指數基金的Vanguard(先鋒集團)持7,600萬股,和增持數字大致相近,相信主要買盤來自該基金公司。以最高價計算,其持倉逾11.37億元,但昨暴跌後持股市值只剩約2,319萬元。
恒生指數綜合成份股、MSCI指數成份股及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成份股,納入機制考慮市值和成交外,有時或考慮是否有高度集中或流通性,但少有考慮公司基本因素,或成騙局溫床。
恒指納入準則僅考慮所覆蓋股份12個月的平均市值,是否覆蓋到95%香港股份市值,每股平均成交只需有流通股份0.05%。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更簡單,只需有2,500萬美元流通量,加上每日成交中位數達發行股數0.05%已可納入。如有心人充足了解指數成份股納入機制,相信多花一點心機時間,即可變成指數成份股,達成散貨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