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金融時報的午餐訪問,主角是23歲的黃之鋒。FT之午餐訪問對象,通常全是世界不同行業的名人或政要,黃之鋒成為主角,可知他已成為國際公認的香港名人。
特區政府大概奉北京之命,誓要把黃之鋒排除於議會之外,故此不惜調換選舉主任,把不願意DQ黃之鋒的主任調走,換來一位蔡亮女士,以莫須有理由DQ小黃,看來這位家中有外國勢力(嫁了洋人)的太太,仕途無可限量,聽話識做,是今天政務官升級的必須條件。原來的那一位選舉主任,以後不知會否外放守水塘。
DQ小黃,其實是明益小黃,老實說,即使黃之鋒在南區參選區議員,能有甚麼影響力?區議員日常的工作是為選區內市民工作,由坑渠不通、巴士路線重劃、老人服務不足等等,選民皆可向區議員投訴,請他跟進。區議員平時瑣碎事務困身,那有往來華盛頓見美國議員、議長,到柏林見德國外長,到英國演講等等事情那麼風光?小黃留在港島南區,國際影響力大減,而今政府把他趕走,正中小黃下懷,在世界行走,更多一個「榮銜」,「被DQ區議會候選人」,令特區政府的國際形象更差!
黃之鋒在訪問中談及,佔中時,溫和派佔上風,大家都小心翼翼,不欲接觸外國議員政要,誠恐北京不悅,以為他們勾結外國勢力。但佔中運動失敗後,發起人入獄,反送中運動第一次遊行,有一百萬人參加,政府無動於衷,於是「各自爬山」,年輕一派也不畏北京憤怒,走向國際,尋求支持了。
黃之鋒等在國際舞台活動,無論是主動爭取國際支持香港維護民主自由,還是(如建制派所言)被國際別有用心人士利用,都很配合目前的國際時機。目前美國歐洲日本都對中國有戒心,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已由1972年尼克遜訪華的溝通接觸(engagement)心態轉變為「去尼克遜化」,除副總統彭斯於去年10月發表對京強硬的演說外,國務卿蓬佩奧今年10月30日的演講更露骨,聲言美國必須迎頭接戰,對抗中國共產黨制度,須認清中美制度的基本價值與安全觀完全不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馬克思列寧黨,專注鬥爭與國際掌控,與中國人民不一樣。蓬佩奧如此分開中共與中國人民,難怪中國國務院發言人耿爽極為發怒。特朗普如果不同意,彭斯與蓬佩奧怎會如此高調放言?反映出中美冷戰剛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