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人噘唇減氣促提升運動表現 改善病情

慢阻肺病人噘唇減氣促
提升運動表現 改善病情

【本報訊】簡稱慢阻肺病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無法徹底根治的慢性氣管疾病,一直位列本港10大殺手病排行榜內,嚴重需入院者以65歲男性為主。呼吸系統科醫生指出,不少病人因出現氣喘病徵避免任何運動,最終令體能及肌力減弱,長遠會增加併發症及死亡風險。
記者:王春怡

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李文寶指出,慢阻肺病是一種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者的血管會變得狹窄,導致呼吸困難,嚴重病發時隨時致命,現時本港大約有5萬名慢阻肺病需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其中約兩成為較嚴重患者,他們平均每年到急症室求診3.7次、住院2.1次,平均留院日數為13.7日,當中逾九成入院病人年齡超過65歲,84%為男性,大部份人都曾長時間吸煙。

李指嚴重患者不少因為肺功能減弱,經常出現氣喘,誤以為不能做運動,事實上反而會因肌肉流失、體能更弱令免疫力更差,形成惡性循環,「越唔郁身體就越差,差咗又更加唔想郁,連家人都會以為唔好郁動太多,肌肉量減少身體就越唔好。」他稱,六成入院患者本來已患有最少一種合併症如心血管疾病,若體能差免疫力下降,遇上流感便更容易併發肺炎死亡。

嚴重患者宜用氧氣機

香港胸肺學會會長、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志良表示,病人一開始做運動時感覺氣喘是正常,若有需要可在運動前使用血管擴張劑,另外亦可學習「噘唇」呼吸,即將雙唇合起至剩一條細縫,並延長呼氣時間,以減輕因氣管收窄而引致的氣促;嚴重者平日亦可使用氧氣機約15小時,提升血液含氧量,減輕心肺負荷。

物理治療師余大為指出,慢阻肺病患者最初開始運動時可佩戴血氧分析儀,血氧需維持在九成最理想;心跳率則應以六成為極限,繼而再慢慢提升至八成。合適的運動包括八段錦、太極或在家踩腳踏式單車,另可利用橡筋帶進行局部肌肉訓練,在持久下對行動力、生活品質亦有大幫助,「如果成日困喺屋企唔出街,好多老人家可能會抑鬱」。

今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除了適量運動及肌力訓練外,林指病人應在流感高峯期前接種流感及肺炎球菌疫苗,多管齊下防止病發,因重複入院卧床同樣會削弱長者身體機能。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