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鬱結引發甲亢症宜清熱泄火 針灸紓病情

肝氣鬱結引發甲亢症
宜清熱泄火 針灸紓病情

【本報訊】眼凸凸、容易攰、體重下降都是簡稱「甲亢症」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常見症狀。中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分析,情緒長期抑鬱及緊張可致肝氣鬱結,令體內的痰濁滯留經絡及積聚頸部,形成甲亢症,建議日常要放鬆心情及減壓,多吃清熱滋陰物如西洋參、北沙參等,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緩解病情。
記者:梁麗兒

香港防癆會梁仲清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陳小琴表示,中醫將甲狀腺疾病統稱為癭病,即甲狀腺腫起,認為與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有關,加上體質問題,造成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令氣滯、血瘀及痰凝集結於頸部而致病。臨床上以甲亢症較多,個別體質如陰虛、肝腎不足,或先天稟賦不足,都容易令身體氣血失調產生痰瘀,誘發癭病。求診病人多數因為感到心跳,或出現手震、失眠或無故消瘦等情況求醫,被懷疑患有甲亢症,最後透過身體檢查而確診,也有病人服用西藥治療期間,同時找中醫調理身體,以紓緩上述症狀帶來的不適。

按壓穴位改善心悸

中醫治療甲亢症,要先為病人體質及病情辨證,再制訂治療方案。臨床上早期多以實證為主,即體內有火熱,例如因肝膽火熱,引致感到心跳、出汗多等症狀。治療一般會以清泄肝膽火熱、清熱解毒及化痰散結為主,當中會採用龍膽草、夏枯草、決明子等中藥。甲亢病人會受病情影響,出現傷津傷陰的問題,令中後期發病時,有虛證或虛實夾雜的情況,如氣陰兩虛、陰虛火旺等,治療上主力是滋陰清熱、化痰散結,涉及用藥包括玄參、白芍、地骨皮及牡蠣等。有關病人接受針灸治療,有助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控制病情,有機會於針對甲狀腺的穴位施針,例如頸部的人迎穴、鎖骨附近的天突穴等。

陳稱病人也可透過食療改善,例如在病發初期可吃清熱泄火的食物,如綠豆、芥菜、馬蹄、冬瓜、苦瓜、雪梨及羅漢果。發病中期可多吃具滋陰清熱功效的食材,如西洋參、北沙參、枸杞子、桑椹子及無花果等。如踏入發病後期及恢復期,中醫認為要着重扶正補虛、養陰益氣,此時可吃瘦肉、鴨肉、烏雞、水魚、水鴨、海參及雪耳等食材。

推介兩個適合甲亢症病人的食療,若在發病初中期屬陰虛火旺的體質,例如容易失眠、出汗、心悸及身熱等症狀,可焗「西洋參菊花決明飲」飲用,有滋陰清熱功效。病情屬後期或恢復期,有氣陰兩虛情況的病人,即容易攰、口乾及大便不暢,可煲有益氣養陰功效的「沙參雪耳水鴨湯」飲用。

按壓穴位對調節病人情緒及改善心悸都有幫助,例如手腕的「神門穴」、前臂的「內關穴」等,可用拇指指腹,以打圈、或向上向下按的形式,進行約2至3分鐘按壓,至有酸脹的感覺即可。按壓上述兩個穴位,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並可改善甲亢相關症狀如心悸、失眠、緊張及焦慮等。按壓腳背的「太衝穴」、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穴」及膝部附近的「足三里穴」,可滋陰補腎、疏肝理氣,改善多汗、失眠及手震等情況。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