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滯漲? - 左丁山

中國滯漲? - 左丁山

歷來貿易戰都無贏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歐洲各國爭相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向他國貨物徵收入口關稅,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視為零和遊戲,我國的貿易赤字即他國的貿易盈餘,我國有所損失,殊不知國際貿易的基本點是「比較優勢」,據此而互通有無,減低人民的消費成本。第一次大戰後的國際貿易戰直接引發大蕭條和隨之而來的民粹民族主義,最後又觸發二次世界大戰。

特朗普競選總統成功,以美國優先為號召,上台後,為向他的支持者交代,向各國發動貿易戰,首先是取消奧巴馬總統的亞太自由貿易協議,跟着與加拿大及墨西哥重新談判「北美自由協議」,第三步便是向中國施壓,談判貿易新協議,另外還與日本、韓國、印度、歐盟等挑起新談判,最新消息是要求泰國遵守出口貨物的人權條件(即工人權益),變相向泰國貨物徵稅。

中國出口美國貨值龐大,逾五千億美元,不得不與美國展開談判拉鋸戰,拖拉一年半後,特朗普因個人性格與經常出言不遜,在美國樹敵太多,送給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一個上佳的彈劾藉口,近月飽受困擾,心急與中國達成初階段協議,好像對中國有利,但貿易戰對中國的負面經濟影響,已逐漸浮面,首先是進出口數字下滑,繼而是中國工業生產下滑,如內地10月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按年下跌1.6%,是2016年7月以來最差,今年頭10個月PPI按年下跌0.2%,PPI下跌反映出工業產品需求疲弱,生產商難以提價,工業產品有通縮的危險。華爾街大行高盛預估2020年中國GDP增長5.9%,是20多年來最差的數字,但另一方面,10月份通脹因豬肉價格急升,CPI上漲3.8%是2012年1月以來的新高,有說中國通脹扣除食物及能源價格後,核心通脹為1.5%,不算高,但中國素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怎理會得了甚麼核心通脹,到街市眼見食材價格上升,便足以罵娘了,更何況非洲豬瘟蔓延全球,連以衞生嚴格見稱的德國也發生豬瘟,豬價在2020年預期價格繼續上揚,令中國CPI難以降低,足令國家發改委心煩。通脹上升,GDP增長率下調,便形成滯漲局面,不利股市,中國談判代表對此豈會不知?特朗普陷入彈劾泥沼之時,中國也不見得好景,故此雙方確有不同的意圖來結束目前的貿易戰。弔詭的是,特朗普為了連任會願意放棄抗中的競選策略嗎?特朗普上星期便潑了一盆冷水,習特會見面簽約之說,不可太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