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信箱子中還有幾包「米」,損友問,哪有人買米送人的?
但那是台灣省城隍廟的「黑白平安米」,今年中元普度祈安祭典中,為鼓勵市民少燒紙錢多積福積德,推動以米代金銀衣紙,可捐公益,也可在拜祭後煮來吃,或送人。煮一鍋台式地瓜粥,佐以小菜,台灣在地白米、黑糯米、黃心番薯,健康養生,很好。
即使過了中元節,平日也有,入廟拜神後,買了包裝精美,繪有Q版城隍爺與七爺、八爺等眾神加持的紀念品,有創意又有敬意,做手信不錯,且沒有雷同。
我是無意中走來的。因為逛逛中正區重慶南路,「憑弔」一下這清代稱「府前街」、日治時代稱「本町通」的書店街,當年這一帶有市立大學北一女中及許多書店聚集,文化藝術加書卷氣,在人人都在捧讀實體書的日子,書香全盛之八、九十年代,到台北是必逛之街。
現重返舊地,書店式微,閑逛到武昌街光復里,便遇上創於1947年的城隍廟。城隍爺是治理陰陽,因果報應,分清黑白的神明,根據其特色設計的黑白平安米就傳統又新穎,是寺廟的現代文宣,不管善信和遊客都覺平安吉祥。
──而且,作為香港人,悲憤不滿,我們更期待甚至祈求,有一個「黑白分明」的公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