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上齊落】
【本報訊】9月在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聽證會為香港發聲,狠斥中共、港府而獲網民爆like的「中國人權」執行主任譚競嫦(Sharon Hom)接受《蘋果》訪問時指,反修例運動令香港人建立了「精神資本」,認為各界應以對話、實踐等推進運動。她同時點出三大忌:切勿單單視中共為敵人、隨意標籤不同路線,也切勿被憤怒蒙蔽雙眼,需言行一致建構運動的道路。她形容香港正進入「分水嶺時刻」,預料進入長期抗爭。
記者:梁穎妍
早前返港於港大擔任客席教授的Sharon,在聽證會作證後被連登仔暱稱為「Sharon EE」,大讚她字字珠璣,鏗鏘有力地道出香港問題。在香港出生、美國長大的她多年來往返港美兩地,見證香港狀況的變化,她說香港情況不能單以變好或壞概括,要在變動中準確找出香港情況惡化的迹象。
港人推動運動各有角色
Sharon指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背後是要維護基本價值,包括法治、民主與自由,「我們要言行一致地建構我們道路」,質疑攻擊不同價值觀人士,又何以大聲疾呼擁護香港價值?問及示威者認為公義不彰,堅守非暴力有何必要?Sharon表示,不能單單呼籲示威者保持非暴力,「要提出其他選項」。
Sharon形容香港正經歷「分水嶺時刻」,因為香港人開始認知到要長期抗爭,「每個人都有自己角色」。她提到香港人正建構一種「精神資本(spirit capital)」,形容叫「香港人加油」,就只得一缸油,要前行,就需要一輛車,也要路牌指示方向,港人要有集體意識,進而思考下一步行動,在沒有大台情況下挑戰建立推動運動的架構。
Sharon認為,真香港精神理應貫穿社會不同階層和界別,重點是如何在社區維持這種精神,再投射至國際社會,但她不希望國際社會過份浪漫化香港問題:「現時國際社會對香港情況非常不了解,因為北京有關香港暴力的敍述控制了他們理解香港的視覺」,認為必須讓國際社會了解香港這場運動背後千絲萬縷的複雜性,不應只流於道德感召,應向外媒好好宣傳。
互信重要 不應過度標籤
投身中國人權運動30年的她被問到應如何應戰中共,是否應視中共為敵人?她指,從策略性思考爭取人權,最忌「概念化對手為敵人」。Sharon強調民主是長期掙扎,即使建立民主體系後仍要加以捍衞,否則同樣會倒退,「美國就是最佳例子!」
她表示,香港人不是在等待中共改革,而是主動爭取,直言國家主席習近平最擔心的就是由下而上的動員,因為這種動員毋須任何人許可,並且要堅守香港尊重的普世價值。她續稱運動內部人士互信很重要,不應以左膠、勇武標籤,「標籤具分裂性,又沒有建設性」,倒不如聚焦過程中如何共同進退。
大情大性的她談到科大生周梓樂離世,不禁傷心落淚,但強調在追尋真相同時要兼顧死者家屬感受,她亦指要避免被憤怒蒙蔽雙眼,「憤怒及怒火只會消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