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眾養貓狗的主人把寵物稱呼作「毛孩」,就反映養寵物在觀念上的轉變:他們將家中的貓狗視作孩子、視作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若果一個社會,毛孩的數目多過小孩的時候,又反映了甚麼?大概就是反映了這社會要麼就是生活費高昂、要麼就是不適合小朋友成長,總之就是很多夫婦寧願養貓狗也不願養小孩,社會也朝着高齡化邁進。
這不是沒有例子的,像台灣。台灣曾經有研究公司根據官方相關部門的數據,比較由2011到2019年的貓狗和15歲以下人口數目,發現台灣人養貓狗的數目年年上升,2019年全台共有超過272萬隻貓狗。同一時間,台灣人生兒育女的數目卻連年下降,2019年15歲以下人口296萬,略高於貓狗數量。
台灣日本早有啟示
有關研究預計,台灣到2020年毛孩和小孩出現「黃金交叉」,到2021年貓狗有295萬隻,15歲以下只有283萬人,貓狗首次多過15歲以下人口。台方更說,日本社會的「少子化」和「高齡化」速度比台灣更早出現,在十多年前已出現毛孩多過小孩的現象了。
香港似乎沒有這些比較。不過,這裏高樓價、高生活費、高考試壓力都算,再加上越來越是非不分、制度崩壞,越來越不適合小朋友成長。以前流行歌有唱「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情人」,現在大概是養隻貓養隻狗不養細路。還說養一個孩子要400萬元,難怪環顧四周,總有不少朋友婚後不要生小孩,把感情寄託在毛孩身上。
撰文: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