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台灣咖啡行 - 坪原猴

【越陌度阡】台灣咖啡行 - 坪原猴

近十年來,香港的咖啡文化發展得很快,由原本的一小撮精品咖啡愛好者,快速發展成環球連鎖專門店也看到商機的一塊肥肉。香港人其實一直也有喝咖啡,但並不講究,大多是港式做法,跟沖泡奶茶差不了多少,也是以香濃多奶滑溜為主,喝的人對豆子、烘焙、煮泡的方法都一無所知,湊合着覺得好喝便成。可是在精品咖啡的圈子,咖啡超出了日常飲料的想像,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科學,甚至是一種藝術。

身為一個農夫,在愛上喝咖啡之後,最想的當然是可以喝到自己栽培的咖啡豆子了。我在十多年前已經完成這個夢想,當然品質技術都沒有甚麼好說的,但就是憑着相信當時唯一的香港咖啡豆,認識了一些咖啡愛好者,其中之一就是Colour Brown的主理人Edwin了,他教授我烘焙豆子及各種咖啡沖泡的心得,也讓我喝到世界各地的咖啡,知道咖啡文化的深遠。華人社會中,台灣比香港更早投入精緻咖啡產業,十七年前我第一次到台灣,那時仍是以喝茶為主流,但台北市內也出現了一些新潮的咖啡館,而且比茶室更受年輕人青睞。台灣在日治時代也曾在雲林嘉義一帶廣植咖啡供應日本內銷,但在二戰時便大幅回落了,後來更完全退出農業生產的行列,直至二千年再次由政府推動農民重新種植咖啡,那就是現代咖啡潮流重啟的「古坑咖啡」了。古坑位於雲林縣,我可沒有到過,可是十多年前要說台灣本土產咖啡就只有古坑一家,那時我訂閱的台灣農業雜誌「鄉間小路」也有詳細的介紹。

阿里山鄒築園的咖啡園。

圖中全是方大哥自家生產的咖啡豆子。

訪生豆品評冠軍人馬

第二次已是十年後了,那一次經朋友到台南屏東一帶看蓮霧等農產品的栽培,跟帶團的好友Charles順道到台南的自家咖啡烘焙店「橡園咖啡」,橡園的老闆比別人更早投入台灣的咖啡熱潮,更考取了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烘焙、講師等認證,非常專業。再幾年,Charles又帶我們到台中拜訪各個方面的咖啡達人,有手繪咖啡人像的、拉花的、經營咖啡廳兼代理咖啡機器的,最幸運是藉各位熱情的台灣咖啡朋友介紹,我終於可以到阿里山拜訪「鄒築園」的方政倫大哥。方大哥是阿里山的鄒族人,退伍後便回家繼承了父親的茶園和蘭花園,年輕的他不想成為二世祖,便想由自己手中創出新事業,把家中放在一旁的咖啡苗栽種起來,花了十多年時間,由一個未喝過咖啡的小伙子成為台灣以至亞洲的生豆品評冠軍人馬。

卡圖拉 適應力強產量高

方大哥除了栽培起高山咖啡園之外,更在莊園上建立了一所附設烘焙工場的精緻咖啡館,只賣自己一手栽培、烘焙的咖啡豆子。雖只得自家生產,但風味絕不單調,因為園中的咖啡有數個品種,對於我們這些外行人來說,只能分辨細葉的阿拉比卡(Arabica)及大葉的羅伯斯塔(Robusta)種咖啡樹,而精品咖啡用的阿拉比卡咖啡的各個栽培種就不大清楚了。方大哥就帶我們看看他其中的兩個基本品種,鐵皮加(Typica)和卡圖拉(Caturra),鐵皮卡是一種古老的品種,風味最正宗傳統,可惜產量低,容易染病,味道雖好但價格昂貴,牙買加的藍山及蘇門答臘曼特寧等傳統高山莊園都是栽種這個品種。後來,育種專家便由鐵皮加發展出各種品種,例如波旁(Bourbon),波旁的其中一個突變種就是卡圖拉了。方大哥說卡圖拉的抗病適應能力強,產量既高又風味不錯,是非常流行的咖啡品種。卡圖拉的葉子的邊緣呈現明顯的波浪形,而頂端葉是古銅色的,方大哥跟我引證之下,告訴我栽種的咖啡樹很大機會也是卡圖拉,到我回農場仔細對照一看,果然如他所言。比起其他的咖啡達人,跟方大哥請教更有感受,因為他也是一個種植人,由種植一刻開始完成他的咖啡夢,後來他更在咖啡豆子的處理技術上下工夫,發展其獨特的蜜處理技術,在上年更藉此取得亞洲冠軍。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