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局動盪,甚麼行業都在苦撐着,然而香港電影更是首當其衝。
開電影公司、搞院線與戲院的,遇着這半年的冰河時期當然辛苦,但他們畢竟還有機會周轉,還有機會調配不同的外國電影上映去撐着一段時間;可是對於大部份前線的電影創作人、製作人來說,他們參與的是一門project by project的生意,他們用了一年以至兩、三年的時間去製作一部電影,創作之時當然未會預料到這個時候的局勢,而當幾經辛苦製作完,才發現遇上這個大時代,上映還是不上映好?
電影是一項有點時限性的影像藝術,它本身製作經年,拍攝時的畫面與上映時至少已有一年的距離,若你再刻意迴避而多放個一、兩年才上映,除非是與時代抽離的古裝或奇幻大製作,否則現在的低成本,以香港本地作時代背景的電影來說,一來影響投資公司回本時間,二來上映的時候人們會覺得是倉底貨,而且觀眾觀影之時,總會在字裏行間嗅到一陣過氣的味道,畢竟香港這個城市的轉變真的太快太急了。
年中的時候,沒有人會預料到運動會持續到十一月仍未止;早個多月運動開始轉入商場唱歌,戰況稍稍回氣之時,又不會預料到個多月後的今天又會變成大學被攻打,全港癱瘓一星期。電影的上映期,因為要配合上映前一個月的宣傳,所以上映與否,其實都像一場賭博,大家至少要在兩個月前,對估計兩個月後上映究竟是否博得過,下了注,就惟有繼續做落去。
終於,這半年的香港電影,票房確是慘不忍睹。早段時間因為時局問題,大家根本沒有心情去留意電影宣傳,甚至有哪齣電影將會上映都未會知道;來到這個多月,情況更差,因為就算你終於想去看齣電影,又已經多了交通問題,怕不知甚麼時候沒有地鐵,又或者擔心不知何時會遇上催淚彈而寧願回家看Netflix。
於是香港電影這幾個月的票房,坦白講句,真是嚴重地慘不忍睹。六月上的《作家的謊言:筆忠誘罪》,遇上社會運動剛開始的頭一個月,連首映都被迫取消了,據報上映三周才得二百多萬。這齣戲筆者有看過,其實劇本與演出也不錯,這個票房確是遠低於它所應得的。
九月初上映的《花椒之味》,開畫也只得三十多萬,總票房據報有七百多萬,雖然看已不錯,但這應該是近二十年來鄭秀文主演而在香港票房過不了千萬的少數電影之一(因為某些原因,這電影在內地的票房更只有百多萬),而若你看過電影的話,就知道這電影成本至少三、四千萬,而這一齣是我今年看過最喜歡的香港電影之一。
來到這個星期,兩齣香港電影上映,根據電影專業網站「講鏟片」的計算,電影《失蹤》開畫票房只有五萬左右,而本土勵志片《獅子山上》,更再低於這個數字。
香港電影不是娛樂那麼簡單,更是重要的文化產業,希望大家在這個艱難時期,有時間的話,能夠抽空支持一下香港電影,因為若然我們這些由本土香港導演拍攝,說粵語的電影都失守了,廣東話文化,香港文化,就不再完整了。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