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即牛的內臟,本為下欄貨。以往常被染成紅色一串串,是街頭小販車熱賣小食。現時本港每日劏新鮮牛不足50隻,新鮮牛雜買少見少,價錢亦越來越貴。牛隻經屠房處理後,內臟便會交給「執雜佬」處理,他們會將牛雜清洗、分類,然後送往不同餐廳。要凌晨開工,加上是厭惡性工作,全港執雜佬不足20人。七十後阿正,已是全行最年輕的執雜佬,亦是全行處理牛雜最多的人。記者本想用牛雜大王稱呼他,他謙稱:「雖然我13歲入行,高峯期一日試過處理40副牛雜,但我都未叫自己做牛雜大王。」
執雜是冷門職業,要熟人介紹才能入行,阿正的爸爸昔日在長沙灣屠房做執雜佬,阿正的舅父、兩個表哥亦相繼入行,一家人算是牛雜世家。「我爸嗰時為生計,日頭做執雜佬,晚上賣牛雜,執雜早收工,跟住推架木頭車仔由土瓜灣坐船,到中環皇后戲院門口擺檔。係最原始一人一架車用鉸剪嗰種,嗰時我爸一個人執雜都有五、六十隻,我細細個已在屠房出入,幫爸爸手。」正爸三年前退休,將生意交給兩子阿權和阿正,現在屠牛量雖大減,但他們每日至少要處理十隻牛的執雜,已是全行之最。
屠房凌晨開始運作,每日兩點便開始屠牛,內臟經專有管道送入阿正工作的地方──雜房,每一份內臟都有號碼。「我們要將內臟內外都洗到很乾淨,但又不能弄污外面。洗雜時在牛肚會找到很多雜物:硬幣、釘、玻璃、瓦片等,一定有損傷。你看我雙手的傷痕,做得急的時候就會中招。」阿正說。每副牛雜賺300元,日賣約10副,每日便賺約3,000多元。清潔分類好,便要送貨,主要由哥哥阿權負責。
牛肉檔成緊密夥伴
阿權和阿正相處時,倒是阿正像哥哥,生意都是他拿主意,也是他每天叫阿權起床,最多要打30多通電話。「我個人不負責任、沒責任感,阿爸問咗我十年,我都不願接手,叫佢千祈唔好畀我。你估呢度鏞記有幾億身家?大家都是為生計,你估有發達……不過呢度都有優點,每日都係同一時段送貨,做得快,就可以做其他嘢,每日都只係開工幾個鐘。」阿權說。那其餘時間在做甚麼?他笑說:「賭馬、賭波,不過我都係輸多。」
執雜工作需要和牛肉檔緊密合作,通常是牛肉檔向屠房訂牛隻,再分發內臟給執雜佬處理。九龍城人龍牛肉檔「新興文記」的牛雜亦是交由阿正負責,老闆文銳輝說:「我識阿正爸爸都有三十幾年,每一行都有規矩,通常我哋喺屠場買咗牛,交畀佢哋執雜,就永遠都係佢哋負責,唔會轉,幾十年規矩喇。」牛雜分上下雜,上雜是牛柏葉和牛雙連,由於賣得較好價錢,一般由牛肉檔留起,下雜則交由執雜佬處理,有牛肚、大腸、粉腸、牛肺、牛膀,還有大腸頭和沙瓜。
長年累月不見天日
執雜佬是厭惡性工作,阿正亦曾中途離場。「幫爸爸執雜有幾年係走咗去,嗰時佢揸主意,大家意見不合,我仲後生,放低把刀就走。喺外面開過麵檔,開過動畫公司、運輸公司,好多都蝕錢,所以我爸成日叫我返嚟呢度,做牛雜點都唔會蝕錢。」阿正說。自從屠房搬去上水後,屠牛便改由凌晨運作,所以這份工作是長年累月不見天日,不見家人。「我放工瞓覺,就輪到我太太返工,見面時候好短,冇交流,矛盾就係咁嚟。我同太太係中學同學,拍拖十年然後結婚,七年後便離婚……」說罷,阿正忍不住流下男兒淚。「我曾經埋怨過自己,走咗就唔應該再返來,點解仲要回頭?但佢係我阿爸,不能改變,除非佢同我講,呢行冇得做,你執咗佢啦,咁我先至執。呢個檔係我爸爸嘅,我唔想喺我手上冇咗。除非有日香港冇牛劏,如果仍有牛劏,始終這份工都係要做嘅。」
記者:何嘉茵
攝影:Terry &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