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吐露港公路全線通車,代表持續五天的中大保衞戰拉下帷幕。普遍認為中大人與非中大人的決裂,甚至是校長對留守人士割席聲明,導致全面棄守二號橋。但過去數月未曾聽聞有街坊群起指摘外區抗爭者不應干涉本區事務,而校方割席亦非第一次。真正的分歧,從來都是路線之爭。
近百人離開 士氣難再聚
經歷周二一輪激戰,抗爭一方各小隊已經「傷亡慘重」決定離開,現場防守工作交由原來留在較後位置的抗爭者接手,其中當然有中大學生及校友,但亦有為數不少的非中大人,「有份守就有話事權」的爭論由此展開,資源分配、策略部署等統統成為矛盾觸發點。
一切爭端,幾乎是傘運佔領區內權鬥的翻版。本來經過時間磨合,一切都有望解決,但戲劇性的變化出現在上周五凌晨3時,三名「抗爭者代表」開記者會,以「釋出善意」為由,決定局部重開吐露港公路換取政府承諾如期進行區選,又稱已獲共識,卻馬上激起大批有份「打橋」的抗爭者不滿,認為佔橋為推倒制度,但所謂確保區選偏偏是擁護制度。這種視抗爭者為用完即棄的行為觸發離場行動,據現場消息指,當時有近百人馬上收拾行裝離開。
三名「代表」面對記者「是否中大學生」的提問支吾以對,亦令中大人反感,學生會隨後的聲明正式將內部矛盾浮上枱面。兩處「火頭」直接迫使三名「代表」於清晨6時再見記者,並加入釋放所有被捕抗爭者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新條件。可惜士氣一散再難凝聚,全面撤退成為最後的結果。
■記者佘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