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武侵襲】
【本報訊】自6月反送中抗爭以來,警方施放催淚彈數目已破8,000大關。一名立場新聞記者於社交專頁上表示,經醫生證實長了氯痤瘡,是人體積存高濃度二噁英的表徵,疑與長期吸入催淚彈有關,疑屬香港首例。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陳竟明表示,暫未有文獻紀錄長期吸入催淚煙引致氯痤瘡,但不排除其可能,而二噁英可攻擊人的免疫系統,最顯著的病徵便是氯痤瘡。
記者:陳沛冰 潘柏林 張雅婷
長期參與反修例運動採訪的立場新聞記者陳裕匡向《蘋果》表示,10月初發現右手上臂上長了七至八粒如蚊赧一樣的瘡,感到痕癢。本月因肚瀉和泌尿問題向中醫師求診時,一併展示上臂的瘡,終證實是氯痤瘡。近期有記者和前線抗爭者在通訊軟件亦表示中招,暫未知身體是否有其他問題。
陳續指氯痤瘡只是表徵,不是大問題,呼籲大家不要擔心:「我仲行得、走得,食到嘢。」又買了含金盞花成份的護膚品,氯痤瘡已淡化。該名中醫昨日與他聯絡,強調氯痤瘡相關的症狀有解救之法,他亦會尋求西醫診治。
釋出二噁英 攻擊免疫系統
除長出氯痤瘡外,陳裕匡說每當警方施放催淚彈後,他翌日必定肚瀉,近日甚至尿頻,未知是否與吸入的催淚彈有關。他強調,每次警方施放催淚彈時,他均有佩戴防具,他未來亦會繼續參與前線採訪。
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表示,該名記者自6月起一直為立場新聞在衝突前線採訪,經歷多次警方用大量催淚彈驅散人群的場面,立場新聞將會提供一切支援。
吸入催淚煙不適的案例比比皆是,警方周二在中大二號橋發射逾千枚催淚彈,當晚在場的記者C先生事後感到心翳和氣喘,儘管肚瀉了五、六次,但仍然有便意。他昨日到急症室求診,告訴醫生自己去中大採訪後,回家即肚瀉,大便呈黑色,「佢(醫生)有懷疑過係咪胃出血,亦有懷疑係咪催淚煙(影響),但唔係好分辨到,所以佢叫我去照胃鏡。」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陳竟明表示,暫時未有文獻紀錄長期吸入催淚煙引致氯痤瘡,「未有唔代表冇,因為未試過一個地方,同一群人接觸催淚煙咁耐」。
催淚彈不會直接釋出二噁英,是經過較複雜的化學反應,因為二噁英主要是高溫燃燒引致,如垃圾焚化過程中不完全的燃燒,或燃燒溫度不夠高(不足600至800度),令化學物質會產生二噁英;若加入氯,便容易產生二噁英。二噁英及二噁英類化學物質,包括多氯聯苯,可攻擊人的免疫系統,最顯著的病徵是氯痤瘡。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氯痤瘡主要因化學物積聚體內,令皮脂腺產生變化引致。醫生診斷時一般以臨床徵狀,病人有否接觸過化學物,甚至可做血液及皮膚組織測試。氯痤瘡與暗瘡不同,氯痤瘡可長於耳後,腋下及大腿內側。
面對上述指控,行動部高級警司汪威遜昨於記者會對外界將二噁英歸咎於催淚煙「摸不着頭腦」,「有二噁英就入催淚煙數?」又引述一份「公開醫學刊物」指,正常合法使用催淚彈驅散是安全,惟隨後又稱:「當然吸入催淚煙,係對身體有影響啦」。汪又稱他身為教官,吸入的CS分量相信多過任何一個人,「我都冇生氯痤瘡」。
食衞局表示,如有任何人士因接觸催淚煙霧而持續感到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當局會繼續留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