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場新聞記者疑長期吸入催淚煙至長出氯痤瘡,保險界人士表示,若遇上示威、罷工、暴動和群眾活動等情況,大部份保險均不會保障;有律師則表示,記者可向政府民事索償,但需證明當時警方發射催淚煙的決定並非合理、必須及最低武力。
記者屬高風險多不受保
香港保險業總工會理事長張偉良表示,大部份保險的保障範圍不涵蓋罷工、暴動、群眾活動,加上記者屬高風險工作,保險多數不受保。至於其他受影響的市民,則或可循民事索償。
律師黃國桐指出,警方發射催淚彈時,需先作評估和警告,要視乎現場環境決定是否必須施放,若警方發射催淚煙的決定並非合理、必須及最低武力,即代表沒有合理授權使用。若因此引起市民不便和蒙受損失,受影響人士可向政府索償。不過,黃國桐表示,記者索償成功的機會較一般市民為低,因為記者理應有預防工具(precaution),因此必須進一步證明即使配備了防毒面罩等保護裝置後,仍然未能抵擋催淚煙等,才有機會成功索償。
另外,警方近月不斷發射催淚彈,波及不少食肆及民居甚至老人院,黃國桐建議,若食肆因食材污染而向政府索償,需提供收據及證明(claim sheet),以及諮詢專家意見,如大學學者。
民居方面,雖然警方有提醒居民要關好窗戶,但黃國桐指警方至今未有公佈催淚煙可在空氣逗留的距離及時間,一些位於上風位的民居有機會因此未能應變,或可索償。
■記者張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