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催淚 - 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催淚 - 鄭志文

衞生防護中心終於在星期四(7/11)發放關於「催淚煙的健康資訊」。這資訊並沒有經信件或電郵發送給全港醫生,而是在固有網站的「健康資訊」欄以下的「健康及衞生」一項新增了項目。

那篇資訊以這一句終結:「如有任何人士因接觸催淚煙霧而持續感到不適,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於是,就真有記者和病人來問我的意見。當然,大家都說是學術討論。但其實無論是真實個案,還是學術討論,我的答案都是:我唔識。

從讀書到執業,香港無戰事。催淚彈也只是近幾個月流行。所以無論理論或實踐都無經驗。找資料嗎?且看看衞生防護中心的說法:「現時就催淚煙對人體長期健康影響的資料及文獻有限,但有研究指催淚煙可對生理和心理健康有持續的影響,特別在兒童、長者、患呼吸系統疾病或有敏感情況的人士等。一般而言,催淚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視乎多種因素,例如催淚煙內的具體化學成份、所暴露的時間和劑量、暴露途徑、個人的健康狀況,以及暴露時所處的環境等。」擅長背誦的我,也不敢直接引述,是擔心引致反感。

官方的資訊,尚且如此。個人層面,即使努力翻查資料,也會發現近日香港的情況特殊。因為香港路窄樓高,不少街道並不通風。而且施放催淚煙的時間、數量、頻密度,也是少見。更進一步,在屋邨走廊、停車埸、商場、店舖、住宅等密封地方大量施放,更是匪夷所思,難找先例。

不過,空泛的論述,也包含亮點。就是催淚煙內的具體化學成份是關鍵。可惜,這些重要資料,卻是從未公開。即使醫護人員,相信也未能掌握。長期受不明煙熏,就真的對健康無影響?

星期四的網頁資訊無用,但星期二(5/11)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向全港醫生發的信,卻有些啟示。信中指最近發現今年第一宗本地登革熱個案。這是自去年9月以來第一次錄得。而2018年共錄得29宗本地個案。直至今年10月,衞生署已錄得超過170宗登革熱個案,不過全部都是外地傳入。對比2018年,登革熱個案整體數字明顯上升。去年同期大約是130宗。外地傳入個案上升,和香港鄰近地區情況相符。今年東南地區登革熱個案大幅上升,比去年增幅以倍數計。

第一宗登革熱,又如何呢?周邊地區個案大幅上升,香港卻獨特地本地個案大幅減少。根據我自己獨特的聯想,會不會是香港本地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依蚊大量減少?減少原因,會不會是催淚彈、催淚煙、催淚水的大放題和囤積?白紋伊蚊買不到蚊型防毒臉罩,就都蠟炬成灰淚未乾了?

不止蚊如此,近日到公園,差不多見不到蝴蝶和蜻蜓。催淚煙長期聚積,如何影響生態和環境,必須正視。

寫到這裏,又有些眼濕。也不知是自己多愁善感,還是「有研究指催淚煙可對生理和心理健康有持續的影響」。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