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葉問4》殺到,少不得又是揭殖民地之惡、歌頌強國之美,今時今日還有幾受?但市場西瓜倒大邊,它並非拍給香港看了。
葉問(1893-1972)大概屬於箭垛式人物──創作者把理想堆砌到他身上。早年問公曾赴港就讀聖士提反書院,我訪問過其長子葉準師傅,談起仍與有榮焉。追求學問、讀洋書,本來佳事;不知何故,改編成電影勢必加插遭洋鬼子欺負的情節,非常例牌。推而廣之,土豪二代現在負笈歐美亦如此,邊罵邊爭相出國,把當地說得像煉獄般不堪,把自己說得像漫畫華英雄般不屈,轉頭卻最驚被取消國籍或學籍,精神分裂。
對抗欺負,當然訴諸Chinese Kung Fu啦!Come on,一早不是賣豬仔華工血淚史年代,風水輪流轉,強國靠學習/抄襲西方科技,財大氣粗,反過來用錢撻番洋人都仲得,同胞尚不滿足,動口兼動手,誓以中國功夫攞彩攞到盡。中國功夫是否天下無敵?我不敢評論,且看那些頂尖MMA(綜合格鬥技)擂台,有多少擺出國術架式呢?掌法打擊力難道重得過拳頭?實戰不奏效,唯寄託於影視,方是功夫片永遠拍不完的原因。不只打鬼佬,更打飛機,自high也。
中國人平均比洋人矮,係事實,但格鬥比賽按體重分級,不存在大蝦細。偏偏像《葉問》這類電影,喜歡出現短小精悍中國人vs牛高馬大老外的畫面,突顯不公平,激起敵愾同仇,諗落天真,其實是自己設定不公平在先,輸咗有得賴,贏咗仲得戚,典型民族劣恨性。不過,牛高馬大的洋演員收足片酬,劇情叫他敗便敗好了,袋袋平安。
事情未完,還要講漂亮,幾時聽聞西洋拳、摔跤和柔道等要講漂亮?勝就是勝,但中國功夫,連無食過夜粥的女觀眾都滿口識批評好睇唔好睇,功夫片遂有動作設計一職,設計出來的,剩餘幾許寫實?
我相信中國功夫,正如我相信各國功夫各有所長。標準西洋拳由英國人確立(1881年首間業餘拳擊協會成立),幾時聽聞英國人會拍套戲用boxing打低詠春,才等如愛國?
民智漸開,渲染華洋矛盾、被害意識繼而阿Q式精神勝利,恐皆不合時宜。唯一解釋,果然拍給大陸看。
真正問公,為投奔自由來香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