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牆兩端】法國廢青糜爛到憂鬱 圍牆塗鴉成名

【高牆兩端】法國廢青糜爛到憂鬱 圍牆塗鴉成名

【高牆兩端】
在柏林的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有幾幅畫作特別引人注目——顏色鮮艷的大頭公仔,配上厚嘴唇,圍上粗線,為本來陰沉的圍牆添上幽默感。這些畫作出自法國藝術家Thierry Noir之手,他是首位在柏林圍牆上畫畫的藝術家。Thierry在1982年到柏林居住,住所離圍牆很近,「我感受到生活的空白感,這令我難以忍受。我要做一些事改變,就開始在圍牆畫畫。」

來自法國里昂的Thierry,在法國畢業後打過五六份散工,當影印員和包裝員,又曾在保險公司打工,但每次都在幾個月後就被解僱。「初時我覺得挺好笑的,但經歷了數次後,我想這可能是我的問題。」廢青在家鄉找不到出路,於是便萌生出國的念頭。那年23歲,他決定去西柏林展開新生活。

那時的西柏林像是一個交滙點,歐洲找不到出路的人都會來到這裏,當地亦聚集了一群新浪潮音樂的小型樂隊。「Oh, we can be heroes, just for one day」他哼起David Bowie的歌曲《Heroes》,David Bowie自1976年起在西柏林定居,其間創作了很多音樂,是Thierry的童年回憶,「這首歌就像是西柏林的象徵,對我有特別的意義。」

當年歐美的年輕人還在聽Iggy Pop和Lou Reed,Lou Reed在1973年寫了一首歌《Berlin》,歌詞描述柏林是個很好的城市,像天堂。於是Thierry便買了一張單程火車票到西柏林,那是1982年1月。「後來才知道Lou Reed是在紐約看書寫成這歌,他從沒有在柏林居住過。他竟然寫了一首歌改寫了我的人生!」Thierry抱頭笑着說。

西柏林的生活完全顛覆了Thierry的想像,酒吧、餐廳通宵開放,讓佔領西柏林的盟軍士兵日夜玩樂;年輕人佔屋居住,吸毒、酗酒,生活糜爛。但同時,西柏林有很大的自由度,孕育了很多非主流、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這種自由在法國沒有的,在柏林卻可以將潛力發揮到120%。」

來自法國里昂的Thierry,是第一位在柏林圍牆上畫畫的藝術家,他身後的大頭公仔,就是他的獨特的畫風。

畫圍牆如在墓碑上作畫 德人曾視為禁忌

Thierry與50個年輕人同住,那間屋曾是一間荒廢醫院,後來被年輕人佔據,改成青年中心。屋子與圍牆的距離很近,在洗手間就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面。「我從沒有看過東柏林的士兵開槍,也沒看過有人被捕,不是這樣戲劇性的場面。」回想起當時的生活,他不禁皺眉,重複了好幾遍──憂鬱的生活。他舉起手裝成望遠鏡,形容士兵從瞭望塔上這樣看着他的住所,「他們沒有任何情感,就只是執行職務,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好過。

「所以我不是來柏林畫圍牆,畫牆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是追求自由驅使我這樣做。」1984年4月,他與另一位法國藝術家Christophe Bouchet,一同在建築工地收集用剩的顏料,開始在圍牆上畫畫。

圍牆上第一幅畫,是兩隻粉紅色的小狗,這是一幅他在里昂工作無聊時畫過的畫,那時老闆說他在畫諷刺畫,「因為一幅畫就把我炒了。」他眨眨眼睛,笑說:「像是個小報復,我再次在圍牆上畫這幅畫。」

就像所有塗鴉青年一樣,畫牆總是戰戰兢兢。圍牆外五米範圍內亦屬於東柏林,有機會被東柏林的士兵開槍射擊。「西柏林的警察不允許踏足那五米範圍,但他們會拿着小的擴音器,叫我們退後!退後!提醒我們已經在東柏林範圍。」Thierry說,當時夠年輕,有任何動靜都可以快手丟下所有東西逃走,「我從不緊張,我熟悉社區每個危險的角落。」但他也不是毫無防範,「當然也不可以戴着耳機聽歌。」

在他開始繪畫前,圍牆上只有零星的標語和小型塗鴉。德國藝術家也從不在圍牆上繪畫,因為這是社會的禁忌和恥辱,法律亦不容許,「圍牆將家庭分隔,畫圍牆就像在墓碑上繪畫一樣。作為一個外國人,我並不知道這件事。」

因此,當見到這個「外國勢力」在牆上大筆揮舞,鄰居們都紛紛發出尖銳的質詢。「人們問我:『誰付錢給你?』大家都覺得我是法國的間諜,要把圍牆變得漂亮。我解釋,即使我在圍牆上畫一百公里的圖畫,圍牆也不會變得漂亮,因為它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機器。」

起初Thierry的作品有其他風格,但畫風太複雜,太多人問他問題,不可能邊畫邊講。到後期,他發展出簡單的風格,就是現在的「大頭」公仔。「越畫得多,就有越多意念,我希望畫簡單的風格,畫的同時解釋我為何要畫牆。」簡單鮮明的線條,只用兩至三種顏色,「沒有特別意思,就是我的風格。」

忘記過去 歷史或會重演

從1984年到1989年,Thierry與其他藝術家一同畫了長五公里的畫。Thierry的作品亦吸引了德國導演Wim Wenders的注意,那時他來到西柏林,找當地不同的人物作資料搜集,在1987年拍成電影《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電影中有一幕看到Thierry圍牆上的作品,還有他在零下13度,站在樓梯上畫畫。

Thierry認為,在作品登上大銀幕後,人們開始改變對圍牆畫畫的印象,也了解到畫作背後希望追求自由、推倒圍牆的意義。他的行動感染了不少藝術家,畫作遍地開花,成為了抗爭與希望的象徵。「當圍牆倒下時,那些big head成為歐洲人眼中,新自由的象徵。」

圍牆倒下以後,Thierry與一群藝術家繼續在圍牆遺址上畫畫,他希望政府不會全數拆毀,保留部份圍牆作為歷史的見證。「這像是很矛盾,對嗎?35年前我在牆上畫畫試圖摧毀它,現在我畫畫將它保留,作為新自由的標誌。」

Thierry與我們來到萊比錫廣場(Leipziger Platz),其中一段東西柏林的交界,一塊圍牆就屹立於此,上面繪了他的招牌大頭,「這塊圍牆就在它原本的位置,唯一可以保留圍牆的方法是在上面繪畫。」他認為新一代不在乎柏林圍牆,認為自己在圍牆倒下當年甚至還沒出生,「我和他們說,如果你忘記過去,它有可能會重演,甚至更慘烈,不要遺忘歷史很重要。」

這是Thierry在圍牆畫的第一幅畫,兩隻粉紅色的小狗,也是他在里昂打工無聊時所畫的畫。

在圍牆倒下後,Thierry仍繼續在遺址上繪畫,希望政府可以保留部份畫作,視之為追求自由與希望的象徵。

Thierry曾住在柏林一間青年中心,距離圍牆非常近,這是從洗手間拍攝的圍牆與「死亡地帶」。

1984年4月,Thierry與數個藝術家從建築工地收集廢棄顏料,架起樓梯,一同繪畫圍牆。

柏林圍牆大事年表

1945年:二戰後,德國由英國、美國、法國及蘇聯佔領,但西方陣營與共產陣營關係逐漸惡化。
1949年:德國正式分裂為西德及東德,原首都柏林亦被分割為西柏林與東柏林。

1961年:為禁止東德人逃往西柏林,東德在西柏林邊境建造圍牆,全長156.4公里。

1961年圍牆興建

1985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推動經濟及民主改革。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列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呼籲戈爾巴喬夫「推倒這堵牆!」

1987年列根演說

1989年:民主化浪潮席捲東歐,10月起,東德萊比錫等城市相繼爆發反政府示威,是為「周一示威」。
1989年:11月9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委員Gunter Schabowski誤解上級命令,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柏林圍牆立即開放,數以萬計的市民立即湧到邊境,拆毀柏林圍牆。
1990年:6月13日東德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
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統一。

Travel Memo
機票:
乘國泰航空往德國法蘭克福,來回連稅及附加費約為$7,694,往柏林需轉乘火車或內陸機
簽證:
持特區護照及BNO均免簽證
滙率:
1歐元兌8.65港元
鳴謝:
visitBerlin、國泰航空

記者:洪慧冰
攝影:鄧欣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